科创板100ETF季报亮眼,单季涨幅超10%

商场鼹鼠的科创板探案笔记
*”Dude,当一只ETF跑赢大盘时,我们得像侦探查案一样翻它的购物车——毕竟资金流向可比信用卡账单诚实多了。”* 翻开银华上证科创板100ETF的一季报,这哪里是枯燥的金融数据,分明是2024年科技投资界的《欲望都市》剧本。

第一现场:硬科技”血拼清单”里的玄机

季报显示这只ETF前十大重仓股像极了一个极客的购物车:42.3%仓位砸向半导体设备、生物医药和高端制造。中微公司和澜起科技的季度涨幅超15%,简直比西雅图二手店里的复古Levis还抢手。但真正让我竖起耳朵的是基金经理的”高研发投入筛选模型”——专门盯着研发费用率超20%的企业。Seriously?这就像在旧货市场专挑带设计师标签的孤品,毕竟能烧钱搞研发的公司,大概率不是来资本市场玩快闪的。
更耐人寻味的是它对AI算力标的的加仓,活脱脱像侦探发现嫌疑人在犯罪现场多停留了五分钟。当其他资金还在争论”AI是不是泡沫”时,它已经用真金白银押注了产业迭代的必经之路。

资金流水账:谁在偷偷扫货?

规模从12.7亿份暴涨到18.4亿份的背后,藏着两桩”悬案”:机构投资者占比突然蹿到65%(比上季度多了9个百分点),而港股通南下的资金居然绕道来买科创板。这就像发现华尔街精英和香港茶餐厅老板同时挤进同一家小众买手店——3月以来外资通过ETF互联互通狂买30亿元,说明国际资本对A股科技板块的认可度,已经从”试试看”变成了”必须拥有”。
(翻开我的侦探笔记本补充:)根据证券业协会数据,一季度全市场科技类ETF净流入规模同比翻倍,但科创板100ETF的机构持有增速是行业平均的1.8倍。看来聪明的钱早就嗅到了什么。

证物分析:估值显微镜下的裂痕

当然,任何消费狂欢都有代价。科创板100指数45倍的动态PE(近两年70%分位),特别是半导体板块的溢价,让我想起黑色星期五抢购时被挤变形的包装盒。但基金经理显然深谙二手店淘宝哲学:

  • 分散持仓:单一个股不超过8%,就像不会把所有预算砸在一件可能起球的羊绒衫上
  • 波段交易:利用ETF的日内交易功能做T+0,堪比vintage店主根据客流高峰动态调价
  • 解禁预警:盯着二季度2400亿元市值的解禁洪峰,活像我提醒自己”折扣季最后三天可能断码”

  • 结案陈词
    *”朋友们,这不是简单的ETF业绩报告,而是一份新质生产力时代的消费心理学样本。”* 当国产替代和科研成果转化成为主旋律,科创板企业的盈利拐点就像藏在旧货堆里的限量款——需要专业买手(基金经理)的眼光,也需要普通消费者(投资者)警惕标签价(估值)是否合理。记住:最好的投资策略,永远是知道自己衣柜(风险承受能力)的边界。
    (合上笔记本时突然想到:这基金要是个人,大概会边喝冷萃咖啡边嘲讽:”你们管这叫高估值?我管它叫技术溢价税。”)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