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未来 智启新纪元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科技兴农已成为各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山西大同市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政策支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在农业产业升级、品牌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强化科技支撑,大同市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乡村振兴模式。

科技赋能农业产业体系

大同市围绕“6+2”农业产业体系,重点打造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其中,“大同黄花”和“恒山黄芪”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农产品品牌。黄花产业的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2亿元,带动农户年均增收5200元,而“浑源黄芪”更是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15亿元。此外,杂粮品牌“东方亮”和“雁门清高”凭借优质品质,成为首都特优农产品的重要供应来源。这些品牌的成功,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也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在科技应用方面,大同市积极推广“北斗+智慧农业”技术,通过精准农业管理提升玉米单产。同时,黄花生物科技观光工厂及研学基地的建设,不仅展示了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也为农业科普教育提供了平台。天镇县投资25.8亿元建设的现代高科技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未来将辐射晋冀内蒙古地区,成为京津冀及中东欧市场的农产品直供基地。这些项目的落地,标志着大同市农业正从传统模式向智能化、科技化方向转型。

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推动力。2024年,大同市新认定了15家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到225家。这些企业通过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合作社形成紧密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风险共担。例如,阳高县东双寨产业园的番茄科技小院,通过订单农业模式带动200户脱贫户年均增收1万至3万元。这种“企业+农户”的模式,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也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此外,大同市还注重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依托高寒冷凉气候和充足光照的优势,2023年新增设施蔬菜3.3万亩,总面积突破13万亩,建成144个规模化基地。这些基地成为京津冀“菜篮子”工程的重要供应地,进一步巩固了大同市在区域农业经济中的地位。

政策扶持与可持续发展

大同市的成功离不开政策的精准扶持。政府通过资金补贴、技术培训、市场推广等多种方式,为农业企业和农户提供全方位支持。例如,黄花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府主导的品牌建设和产业链延伸策略。同时,大同市还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广节水灌溉、有机种植等环保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确保农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未来,大同市计划进一步扩大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范围,推动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的普及,并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更多先进技术。此外,还将深化与京津冀地区的协作,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农产品的全球竞争力。
大同市的实践表明,科技兴农不仅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也是实现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通过品牌建设、科技赋能、龙头企业带动和政策支持,大同市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经验。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优化,大同市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将更加广阔。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