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商湯聯手 開發法律AI普惠民生

法律遇上AI:當法學教授與科技極客的跨界實驗室開張

(以下為偵探筆記風格記錄)
Dude,這絕對是本世紀最酷的搭檔組合——香港中文大學法律學院那羣習慣用拉丁文吵架的教授們,最近居然和商湯科技的極客們勾肩搭背,簽了份聽起來能讓《法律與秩序》編劇失業的合作備忘錄。作為常年潛伏在百老匯40號二手法袍店的商場鼹鼠,我嗅到了比黑色星期五限量款更刺激的陰謀味道…

第一章:法庭與伺服器的蜜月期

線索A:法學圖書館的數字化暴動
還記得上次被《香港基本法》第23條註釋版砸到腳趾的慘案嗎?(Seriously,那本精裝版絕對能當凶器)現在商湯的NLP技術要讓這些磚頭書變成會對話的Siri。他們的AI模型正在學習把「締約過失責任」翻譯成人話,效果堪比把星巴克咖啡師的專業術語「grande半糖燕麥拿鐵」自動轉換成「大杯少甜齋啡」。
線索B:律政司的機械人見習生
這些AI可不只會背法條。某個不願透露姓名的法學院助理教授向我展示,模型能模擬「如果我在茶餐廳滑倒該索賠多少」的談判過程,連計算精神損失費時都會假裝猶豫三秒——這演技比TVB律政劇新人強多了。
線索C:算法如何避免成為偏見共犯
但當我翻開他們的訓練數據日誌,發現有趣現象:團隊正在用香港終審法院1980年以來的判例餵食AI,卻刻意過濾掉某些敏感年份。商湯的工程師眨著眼說:「我們教它區分『法律意見』和『政治觀點』,就像教會自動販賣機別把可樂和辣椒醬放在同個貨道。」

第二章:銅鑼灣阿婆VS人工智能律師

證物A:菜市場版LegalTech實測
昨天我帶著這個AI去鵝頸橋街市,讓賣菜的陳太諮詢「租約糾紛」。當系統用粵語說出「業主無權扣押妳的冰櫃」時,陳太的反應是:「早知唔使俾個仔讀law啦!」(附註:她兒子正在倫敦政經學院啃民法)
證物B:法律服務的7-11化
這項目最殺手鐧的設計,是讓AI自動生成「法律急救包」:離婚協議書模板(含子女探視權計算器)、小商戶合規檢查清單(連「需否申請冷凍食品許可證」這種冷門選項都有)。某位匿名的律所合夥人酸溜溜地說:「我們收$8000小時費的初級律師要失業了。」
證物C:當AI遇上圍村族譜
但在新界宗族糾紛調解測試時,系統卡殼了。它無法理解「太公山風水樹被砍」的情感價值,直到工程師導入《大清律例》的祖墳條款數據集。現在這AI會用「破壞龍脈影響子孫仕途」來論證賠償金額,比人類律師更懂傳統話術。

第三章:藏在雲端法庭的陷阱

懸念A:誰來監督AI法官?
當我潛入他們的模擬法庭實驗室,發現AI正在練習「量刑演算」。有趣的是,同樣盜竊案情節,系統對使用iPhone和安卓的被告給出不同刑期建議——原來是訓練數據裡蘋果用戶的賠償能力統計作祟。法學院立刻啟動了「算法去歧視」補丁更新。
懸念B:法律提示詞工程師的新職業
商湯的培訓手冊泄露天機:未來法律從業者要學「咒語編程」。比如輸入「用梁愛詩風格解釋國安法第38條」比直接查詢準確率高22%。某法學生吐槽:「現在要同時考bar exam和prompt engineering認證?」
懸念C:當AI愛上翻舊帳
最毛骨悚然的發現?系統的「判例關聯功能」會自動標記用戶過往法律諮詢記錄。測試時,它突然提醒某位「離婚諮詢者」:「您三年前查詢過婚前協議,建議回顧當時財產分配條款。」人類律師都未必記得這麼清楚…
(翻到筆記本最後一頁的咖啡漬旁)
朋友們,這根本不是什麼溫馨的法律援助故事,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行為數據採集」——每次你問AI「工傷怎麼索賠」,它都在偷偷記下你的行業、受傷部位、甚至打字速度。下次當你感激地使用免費法律AI時,記得那條永恆定律:如果產品免費,那你就是產品。不過說真的,比起$2000/小時的律師費,我寧願讓算法知道我上週在深水埗買了盜版公仔…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