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州联告特朗普政府 关税政策涉违法


2025年4月23日,美国12个州联合向纽约的美国国际贸易法院提起诉讼,矛头直指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这场由纽约州总检察长詹乐霞牵头的法律行动,不仅是对一项经济政策的挑战,更是对美国行政权力边界的重新审视。参与诉讼的州包括纽约、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康涅狄格等,它们共同指控这些关税“违法且破坏经济稳定”。这一事件并非孤立——此前加州已单独发起诉讼,而此次12州的联合行动将法律挑战推向新高度,也再次点燃了关于总统权力与国会权限的长期辩论。

法律依据:总统权力的边界之争

各州的核心论点是,特朗普政府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征收关税缺乏宪法基础。该法案诞生于冷战时期,旨在赋予总统应对“异常外部威胁”的紧急权力,但各州强调当前并不存在符合这一前提的紧急状态。宪法明确规定,关税权属于国会专属权力范畴,而特朗普通过行政令单方面调整关税的行为被形容为“依赖突发奇想而非合法权力”。法律专家指出,此案可能成为检验总统紧急权力适用范围的标志性案例——若法院支持各州主张,未来行政分支利用IEEPA推行经济政策的空间将被大幅压缩。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IEEPA首次引发争议:2019年特朗普曾试图通过该法案对墨西哥加征关税,最终因国会反弹而撤回。

经济影响:从企业成本到家庭负担

起诉书详细列举了关税政策的多重经济后果。首当其冲的是通货膨胀:由于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企业被迫将增加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康涅狄格州在诉讼文件中直言这是“对家庭的巨额税收”,数据显示该州中等收入家庭每年因关税多支出约1200美元。亚利桑那州则指出,其依赖进口原材料的制造业岗位因此流失了3.2%。更广泛的影响体现在供应链层面。科罗拉多州的太阳能设备制造商证言,由于对中国光伏组件加征关税,项目成本上升导致多个可再生能源项目搁置。这些案例共同构成一个关键论点:关税作为贸易政策工具,其副作用正在抵消预期的保护效果。经济学者补充指出,当多个州同时出现类似问题时,说明政策已产生系统性影响,而非局部现象。

程序争议:行政令与制度制衡

诉讼的第三个焦点是程序合法性问题。各州指控白宫“规避正常立法程序”,通过行政令实现本需国会批准的政策变更。这种操作模式引发对三权分立原则的担忧——哥伦比亚大学宪法学教授指出:“当总统能够随意重新定义‘紧急状态’来扩大权力时,立法机关的制衡作用就被架空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12个州中有共和党执政的亚利桑那州参与,显示争议已超越党派界限。白宫虽回应称诉讼为“政治猎巫”,但法律界普遍认为此案将考验美国司法系统对行政权力的审查力度。历史上,最高法院曾在“钢铁厂占领案”中裁定总统紧急权力存在限制,此次判决可能成为21世纪版本的重要先例。

这场法律博弈远不止关乎关税数字的增减。它既是对特定经济政策效果的检验,更是对美国宪政框架下权力分配机制的拷问。无论最终判决结果如何,12个州的联合行动已经揭示了一个深层矛盾:在全球化经济中,行政效率与制度制衡如何取得平衡?各州提供的经济数据表明,政策制定不能脱离现实影响评估;而法律辩论则提醒人们,任何紧急权力的行使都需要明确的边界。随着案件进入审理程序,其后续发展或将重塑未来美国总统处理经济事务的权限范围,甚至影响11月中期选举的政治叙事。对于关注美国政治经济的观察者而言,这既是一部生动的宪法教材,也是一面折射政策制定复杂性的多棱镜。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