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23日,美国12个州(包括俄勒冈、亚利桑那、纽约等)联合向纽约美国国际贸易法院提起诉讼,矛头直指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这场诉讼不仅是对具体贸易措施的挑战,更触及总统行政权力的宪法边界,成为联邦与州政府权力博弈的最新战场。随着加州此前类似诉讼的延续,这场法律战可能重塑美国贸易政策的制定规则,其影响远超经济领域,直指美国政治体系的核心分权原则。
法律依据的宪法争议
原告州的核心论点是:特朗普政府援引《国际应急经济权力法》(IEEPA)征收关税的行为涉嫌违宪。根据美国宪法第一条第八款,设定关税的权力专属国会,总统仅能在“国外异常威胁”的紧急状态下临时行使该权力。诉讼文件详细指出,当前关税政策缺乏国会授权,且政府未能证明存在符合法律定义的“国家紧急状态”。例如,针对中国商品的关税已持续多年,但白宫始终未说明为何这种长期贸易摩擦构成“异常威胁”。
法律专家指出,此案可能成为检验总统“紧急权力”边界的试金石。历史上,最高法院在“Youngstown案”(1952年)中曾明确限制总统在缺乏国会明确授权时的行政权力,而此次诉讼正援引这一先例。若法院支持原告主张,将实质性压缩未来总统以“国家安全”为由单方面实施经济制裁的空间。
经济连锁反应的实证分析
各州在诉讼中提供了详实的经济损害证据:
– 消费者成本飙升:康涅狄格州数据显示,受关税影响的电子产品零售价平均上涨12%,被州检察长称为“伪装成贸易政策的家庭税”。
– 产业链断裂:亚利桑那州半导体企业提交证词显示,关税导致关键原材料进口延迟,迫使企业将15%的生产线转移至墨西哥。
– 就业市场波动:纽约州劳工部门统计,2024年因关税引发的贸易不确定性导致中小企业裁员人数同比增加8%。
值得注意的是,原告方引入宏观经济模型证明,关税对通胀的推升效应可能持续至2026年。这与美联储近期报告中“供应链因素导致核心PCE物价指数超预期”的结论形成呼应,强化了诉讼的科学依据。
程序正当性与分权危机
诉讼文件特别强调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推特治国”的模式架空立法程序。例如,2024年11月特朗普曾在未通知国会的情况下,通过社交媒体宣布对欧洲钢铁加征关税,次日才补签行政令。这种操作被哈佛法学院教授劳伦斯·特里布称为“创设平行立法体系”的危险尝试。
更深层的争议在于权力制衡。宪法学者指出,本案实质是“联邦主义”与“单一行政权”理念的冲突。白宫主张总统作为“国家利益最终守护者”有权采取一切必要手段,但各州援引第十修正案强调,联邦政府不得侵犯州管理本地经济的权力。这种对立在2024年最高法院“西弗吉尼亚诉EPA案”中已有预兆,当时法院判决限制联邦机构在未经明确授权时的监管权。
—
这场诉讼的走向可能产生三重判例效应:其一,明确IEEPA在贸易领域的适用限度;其二,确立州政府挑战联邦经济政策的司法路径;其三,重新定义“国家紧急状态”的法律标准。无论结果如何,案件已暴露出美国治理体系中行政权扩张与地方自治的深刻矛盾。正如纽约州总检察长在诉状结语中所言:“当关税变成政治工具时,宪法设计的制衡机制必须发挥作用。”此案终审判决预计将影响2026年中期选举的政治议程,甚至成为下一届总统大选的核心辩论议题。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