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科技浪潮來襲 你準備好了嗎?

銀髮偵探團出動!中興大學USR計畫如何用「跨代共創」解鎖綠川永續密碼

(翻開泛黃的筆記本,鋼筆墨水在紙上暈染開來)Dude,這絕對是我追蹤過最酷的「消費案」——不過這次大夥「消費」的不是鈔票,而是世代智慧!當全台便利商店都在賣「高齡友善餐」時,中興大學USR計畫直接把長輩變身成環保行動組的MVP,seriously,這些銀髮偵探們帶著半世紀的綠川記憶,和Z世代用AR科技玩起了環境版《天能》時空穿越…

案發現場:被遺忘的河川記憶

台中綠川就像被塞在二手店角落的復古Levi’s,年輕人以爲只是條普通排水溝,但老台中人都記得它曾是可以抓毛蟹的「都市藍帶」。隨著台灣高齡化海嘯來襲(每5人就有1位65+長者),USR計畫嗅到關鍵線索:與其讓長輩在公園下棋,不如把他們變成「活體資料庫」!
(筆記本邊緣畫著潦草的河川剖面圖)某位80歲阿公在工作坊隨口說:「以前綠川漲潮時,水會漫過現在的精誠路咧!」這句口述歷史當場讓環境工程系學生驚呆,因爲這正是氣候變遷模擬需要的在地數據。

關鍵證據1:智慧型手機x老花眼的超展開

辦案小組發現,長輩們不是科技絕緣體——他們只是缺了「殺手級應用」。學生團隊改造的水質檢測APP,界面字體放大到「阿嬤不用老花眼鏡」等級,還內建「語音備忘錄」功能。現在每週三早晨,綠川畔總能看到戴斗笠的阿伯們,邊測pH值邊對手機碎念:「今天水裡有3隻白鷺鷥,比上個月少2隻…」這些數據上傳雲端後,竟成爲市府整治工程的參考依據!
(突然翻到筆記本裡的咖啡漬)最狂的是AR應用:掃描河岸特定標記,手機立刻顯示1950年代洗衣婦的虛擬影像。在地長照中心爲此開發「時空導覽員」培訓,80歲的阿菊嬤現在用平板電腦帶團解說:「虛擬阿嬤和真實阿嬤的雙重演出,門票秒殺啊!」

關鍵證據2:青銀共學的暗黑料理…我是說創意料理法

(發現夾在筆記本裡的傳單殘片)某次「剩食改造工作坊」根本是世代價值觀的碰撞現場:
– 大學生主張用醜蔬果做蔬食漢堡
– 阿嬤派堅持「芋頭皮曬乾還能煮湯」
雙方僵持不下時,某位家政系女生突發奇想,把芋頭皮磨粉混入漢堡麵包——結果誕生了「低碳芋香堡」,現在成了社區共餐的招牌菜。
Seriously,這計畫最魔幻的在於「非刻意設計」的化學反應。某次河堤彩繪活動,美術系學生本想教長輩畫抽象畫,最後卻變成收集阿公阿嬤的「記憶符號」:嫁娶時的紅龜粿、早年戲院海報字體…這些元素拼貼成的《綠川時光膠囊》壁畫,意外紅到日本社區營造雜誌來採訪。

關鍵證據3:二手經濟的終極進化版

(筆記本最後幾頁貼滿發票收據)最讓我這購物偵探服氣的是「青銀資源交換所」:
– 長輩提供「古早智慧」:用香茅渣防蚊、絲瓜絡當洗碗海綿
– 年輕人回饋「改造技能」:把廢棄窗框變多肉植物架
– 里辦公室變成「實體交易平台」,點數可換樹苗或手作課程
某個改造案例簡直能進MoMA:陳爺爺捐出40年歷史的檜木澡盆,工業設計系學生加上太陽能板循環系統,變成「街角生態池」,現在是社區貓咪的喝水熱點。這比IKEA的永續產品線更帶種——因爲根本無法量產複製!
(合上筆記本,鋼筆突然沒水)這案子教會我們:所謂「高齡化危機」根本是假警報,真正該查的是「世代斷層詐騙案」。當USR計畫把長輩從「被照顧者」轉換成「知識網紅」,把綠川從「整治標的」變成「跨代對話媒介」,他們其實破解了最深層的消費密碼——人類最該投資的,永遠是那些無法標價的集體記憶。
後記:聽說計畫團隊最近在找「社區偵探」,專門挖掘長輩的冷知識…等等,這不就是我的夢幻職缺嗎?(翻出放大鏡和老爸的舊卡其外套)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