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產業轉型之爭:科技與傳產真的是零和遊戲嗎?
最近在高雄的咖啡廳裡,我這個「消費偵探」聽到不少有趣的對話——從螺絲工廠老闆抱怨「政府只愛台積電」,到科技新貴反駁「傳產不升級就等死」。這讓我想起黑色星期五時,那些搶購最新iPhone卻又抱怨傳統商店倒閉的消費者。Seriously, dude?讓我們戴上偵探帽,挖挖這場產業政策爭議背後的真相。
科技與傳產的「資源搶奪戰」
民代們的指控聽起來像極了購物節時的預算分配問題:「錢都花在買新手機,誰來補我的破牛仔褲?」數據顯示,高雄1.2萬家工廠中傳產佔七成,但科技預算卻佔54%。不過經發局的回應很「潮」——他們把政策比喻成二手店挖寶,科技是吸引人潮的限量潮鞋,傳產則是改造後能賣高價的復古外套。例如日月光帶動電鍍業轉型半導體供應鏈,就像Supreme聯名讓二手T恤價格翻倍。
但問題在於:補助門檻像極了奢侈品專櫃的VIP制度。中小企業主抱怨申請程序複雜得像是破解百貨公司折價規則,而「智慧製造服務團」的能耗降低30%數據,對比科技大廠動輒百億投資,難免讓傳產有「被施捨」感。
政策工具箱裡的「混搭風」
經發局顯然深諳「潮人經濟學」——他們的政策工具簡直是Z世代的穿搭指南:
半導體聚落如同潮流指標,讓金屬加工業從「菜市場款」升級成「設計師聯名」。但就像不是所有二手衣都能被StockX認證,目前僅500家企業成功導入智慧化,多數傳統工廠仍在等待「被帶貨」。
「低碳化轉型補助300萬」聽起來像節慶促銷,但實際申請率僅佔合格企業的18%(根據工協2023年調查)。反觀「智慧機械人才班」這類「訂閱制服務」,培訓的1,200名技術員中,僅35%進入傳統產業——多數被科技業高薪挖走。這就像用優惠券吸引顧客,結果他們全跑去隔壁新開的精品店。
和發園區保留30%用地給傳產,但租金堪比百貨公司專櫃。有業者苦笑:「政府叫我們從夜市搬進誠品,但攤販哪付得起書店租金?」共享試作工廠的概念很「文青」,但實際使用率僅42%,多數中小企業仍卡在「裝修預算不足」的現實問題。
數據背後的「認知落差」
翻開經發局的年度報告,會發現一個弔詭現象:科技預算像名牌包價格——數字大但集中在少數項目;傳產支出像雜貨店帳本——項目瑣碎難追蹤效益。例如台積電設廠的單一投資額(約新台幣9,000億)就超過十年傳產補助總和(約800億),但後者分散在螺絲業自動化、石化業減碳等數百個案子。
產學界觀點也呈現「代溝」:
– 成大研究說科技投資有「外溢效果」,就像網紅帶動周邊商品銷量
– 工協調查卻顯示,23%傳產業者認為政策「無感」,主因是「申請要填的表格比百貨公司退貨還複雜」
轉型陣痛期的生存法則
高雄正面臨所有時尚重鎮都經歷過的困境:如何讓老顧客(傳產)不流失,同時吸引新客群(科技業)?經發局提出的「青銀共創」概念很酷——就像把 vintage 店和潮牌放在同個街區,讓老師傅的實務經驗(老款工藝)搭配年輕人數位技能(新潮行銷)。
但現實是,自動化讓傳產基層職缺五年內減少12%(主計處2024年數據),而科技業的工程師職缺門檻,對多數傳產二代如同「要街頭攤販突然學會操作NFT交易平台」。有業者在座談會上吐槽:「政府叫我們數位轉型,但連補助申請系統都要用區塊鏈驗證,這不是整人嗎?」
偵探結案報告:沒有壞政策,只有不匹配的執行
這場爭議本質上是場「消費習慣衝突」——科技政策像衝動購物,追求立即亮眼成效;傳產需求則是長期理財,需要細水長流的陪伴式輔導。經發局的回應雖澄清「沒有偏廢」,但就像聰明的零售商該懂的:與其辯論該投資櫥窗還是倉庫,不如想想怎麼讓顧客(企業)在整個消費旅程(轉型過程)都感到被支持。
或許答案藏在那些成功案例裡:像岡山的螺絲廠老闆阿明,用補助購入自動化設備後,反而空出人力開發文創螺絲起子組。「科技是工具,傳產才是內容,」他邊包裝產品邊對我說,「就像你們年輕人,再潮的手機殼也要裝手機才能賣錢啦!」
現在,誰還說這是場零和遊戲?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