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外汇市场的目光聚焦于美日两国财长的双边会谈。这场即将举行的对话发生在日元汇率持续走弱的敏感时期——日元兑美元汇率已跌至34年新低,1美元可兑换超过154日元。这一局面不仅引发日本国内对输入型通胀的担忧,也让市场密切关注两国在汇率政策上的协调空间。
美日汇率博弈的深层背景
此次会谈的特殊性在于其时机选择。美国财政部副部长贝森特(Jay Shambaugh)在会谈前明确表态”不设日元汇率目标”,这一看似中立的声明实则暗含深意。历史上,美日两国在汇率问题上既有合作也有摩擦:1985年《广场协议》是协同干预的经典案例,而2013年安倍经济学引发的日元贬值曾招致美方批评。此次贝森特的表态,既是对市场决定原则的形式性重申,也可能隐晦回应日本国内关于联合干预的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日元贬值存在特殊的结构性矛盾。日本央行坚持超宽松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而美联储维持高利率对抗通胀,利差扩大自然导致日元承压。这种政策分化使得单纯的外汇干预效果存疑——据国际清算银行测算,若没有货币政策配合,单边汇市干预的效果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3个月。
日元疲软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日元贬值的影响早已超越外汇市场本身,正在日本经济中引发连锁反应:
日本当局的应对呈现”双轨制”特征:财务省累计动用约9万亿日元进行干预(根据货币市场数据推算),而央行则通过”春斗”工资上涨数据论证通胀可持续性,为货币政策转向铺垫。这种精细平衡反映出决策层在经济复苏与汇率稳定间的艰难取舍。
未来走向的三个观察维度
这场汇率博弈本质上是国际经济治理规则的微观体现。美方坚持市场决定原则的表态,既是对日本潜在干预倾向的预防,也反映了对货币政策主权的主张。而对日本而言,在保持外部平衡的同时实现内需驱动增长,需要比汇率干预更深刻的结构性改革。未来三个月,随着日本企业夏季奖金发放和美联储政策路径明朗化,日元走势或将迎来关键转折点。但无论结果如何,此次美日财长会谈揭示的,是全球化退潮时代各国经济政策协调的复杂新常态。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