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海警北部湾联巡圆满收官

近年来,随着全球海洋安全形势的复杂化,区域合作成为维护海上秩序的重要途径。中越两国作为北部湾海域的邻国,长期以来通过联合巡逻机制加强海上执法协作,共同应对渔业纠纷、非法捕捞及海上安全风险。2025年4月22日至24日,中越海警顺利完成第29次北部湾联合巡逻,标志着两国在海上事务协调上的进一步深化。

联合巡逻机制的建立与发展

中越北部湾联合巡逻机制始于2006年,其法律基础是2005年签署的《中越海军北部湾联合巡逻协议》。协议规定每年5月和12月开展两次例行巡逻,但2025年的首次行动提前至4月,体现了双方对区域动态的灵活响应。此次行动由中国海警永兴舰、西沙舰与越南海警8004、8003船共同执行,覆盖北部湾核心海域。这一机制不仅强化了执法协作,还通过定期互动增进了两国海警的战术默契与互信。
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巡逻已从单一的海上执法扩展为多层级合作体系。例如,2025年4月16日至17日,中越海军刚完成第38次联合巡逻,而海警的后续行动进一步巩固了合作成果。这种“海军+海警”的双轨模式,为处理低敏感度事务(如渔业纠纷)和高敏感度任务(如海上搜救)提供了更高效的分工框架。

合作目标与区域安全意义

此次联合巡逻的核心目标是维护北部湾海域的安全稳定与渔业生产秩序。北部湾是中越两国渔民的传统作业区,历史上曾因资源争夺引发摩擦。通过联合执法,双方能够实时共享情报、协调行动,有效减少非法捕捞和越界作业。此外,巡逻还承担着海上搜救、打击走私等非传统安全职能。例如,2024年的一次行动中,中越海警曾联合救助一艘遇险渔船,展现了人道主义协作的价值。
从战略层面看,这一机制为两国管控海上风险提供了重要平台。近年来,南海局势波谲云诡,而北部湾作为相对平静的海域,其合作模式被视为“南海行为准则”的局部实践。中越通过常态化巡逻积累的互信,有助于缓解更广泛区域内的潜在冲突。

未来挑战与合作前景

尽管联合巡逻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资源分配问题:越南海警装备水平与中国存在差距,可能导致行动效率不均衡。其次,海域划界争议虽已通过2000年《北部湾划界协定》解决,但渔业资源的季节性波动仍可能引发民间纠纷。此外,外部势力在南海的介入也可能间接影响北部湾合作的稳定性。
未来,中越可通过三方面深化合作:一是加强技术交流,如共享海洋监测数据;二是扩大联合演练范围,覆盖反恐、环保等新兴领域;三是推动建立区域性海上危机管控机制,将北部湾经验推广至其他争议海域。
此次巡逻的顺利完成,不仅体现了中越在海上事务上的务实态度,也为双边关系注入了正能量。在全球化与地缘政治博弈并行的时代,这种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模式,或将成为区域安全治理的典范。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