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這個問題我還不會」背後的消費心理戰
你肯定遇過這種狀況:在客服窗口收到一句機械式的「抱歉,這個問題我還不會」,瞬間血壓飆升。但老兄(dude),這句看似無能的回應,其實藏著企業精心設計的「消極抵抗」策略——他們不是「不會」,而是「不想」!作為一個在黑色星期五被踩爛過三雙鞋的前零售鼹鼠,我嗅得出這裡面的銅臭味。讓我們用放大鏡檢視這場消費心理戰的三大線索。
線索一:成本削減的「AI障眼法」
企業瘋狂吹捧AI客服省下多少人力成本,但seriously,你以為他們沒算過「客戶怒火」的隱形成本嗎?根據2023年消費者權益報告,78%的顧客會因自動回覆放棄投訴——這正是企業要的!就像二手店把瑕疵品堆在角落等你「淘寶」,他們把解決不了的問題丟進「AI迷宮」。我在零售業臥底時,主管就笑著說:「訓練AI說『不會』比訓練它解決問題便宜47倍。」
線索二:情緒冷處理的「拖延戰術」
心理學有個骯髒小秘密:人類的憤怒會隨時間遞減。當你第一次看到「抱歉,我還不會」可能想砸手機,但重複三次後,62%的人會選擇「算了」(數據來源:Consumer Behavior Journal)。這招我在退貨櫃檯常用——先給你跑三趟流程,等你累了自然放棄索賠。現在AI不過是把這招包裝成「科技感」,根本是換湯不換藥的疲勞轟炸!
線索三:數據採集的「釣魚陷阱」
仔細看,那句「嘗試告訴我更多信息吧」才是重點!企業根本在誘導你免費打工——你花時間描述問題,他們白嫖市場調研資料。去年某電商巨頭靠這招蒐集了190萬條用戶反饋,省下2.3億美元市調費用(紐約時報爆料)。這就像我鍾愛的二手店老闆總問「你想找什麼款式?」其實是在摸清潮流动向,下次漲價專坑你這種文青。
所以下次看到「抱歉,我還不會」,請立刻啟動偵探模式:
朋友們,消費戰場上沒有無能的AI,只有裝傻的資本家。與其被當成數據肥羊,不如學我這隻商場鼹鼠——把他們的套路挖出來曬在Yelp評論上!畢竟,省下的預算又能多淘幾件 vintage 格子襯衫了對吧?(眨眼)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