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撤离潮:特朗普关税政策下的美股震荡与历史韧性
过去两个月,国际市场对美国股票的态度发生了微妙转变。随着特朗普政府”对等关税”政策的推出,外国投资者以630亿美元的规模集体撤离美股市场,这一现象不仅引发标普500指数连续两个月下跌(3月-5.75%,4月-1.54%),更让市场开始重新审视全球化退潮时代资本流动的新逻辑。
一、政策黑天鹅引发的资本迁徙
2025年4月2日成为关键转折点。特朗普政府突然宣布对欧盟、亚洲多国加征”镜像关税”,即完全复制这些国家对美商品的关税税率。这一政策直接触发了欧洲投资者的恐慌性抛售——数据显示,仅政策公布后两周内,欧洲机构就减持美股达420亿美元,占整体抛售量的67%。
值得注意的是,资本流动呈现明显地域分化。与欧洲形成反差的是,亚洲投资者同期净买入87亿美元,中东主权基金也增持约30亿美元。这种分化背后,是不同地区对美国政策敏感度的差异:欧洲企业因汽车、奢侈品等行业直接受关税冲击,而亚洲资本则更关注美国科技股的长期价值。
二、历史透镜下的抛售潮
将当前情景置于更长时间维度观察,会发现三个关键坐标:
高盛分析师指出,外资持股比例在2025年初达到18%的历史峰值,本身就意味着调整压力。当前抛售更像是获利了结与技术性调整的结合,而非根本性转向。
三、估值博弈与政策套利
市场正在形成新的博弈逻辑:
– 估值弹性:尽管外资撤离,美股市盈率仍维持在19.3倍,接近10年均值。部分板块如AI基础设施、生物科技甚至出现外资”越跌越买”现象,英伟达在被欧洲基金减持12%的同时,获得亚洲资本逆势加仓8%。
– 政策套利窗口:敏锐的对冲基金已开始布局”关税敏感度差”。例如桥水基金同时做空欧洲汽车股和做多美国本土替代企业,这种策略4月已获得9.2%收益。
– 流动性缓冲:美联储隔夜逆回购工具仍囤积着1.2万亿美元闲置资金,这为市场提供了天然减震器。当外资抛售导致美债收益率突破4.5%时,机构资金迅速入场套利,有效遏制了恶性循环。
当前局面揭示了一个深层规律:在美元体系仍占主导的背景下,短期政策冲击很难改变资本长期配置逻辑。就像2018年贸易战时外资曾撤离580亿美元,但随后两年又净流入1.4万亿美元。市场正在等待两个关键信号——11月中期选举后的政策明朗化,以及苹果、微软等科技巨头二季报显示的盈利韧性。
这场资本流动的戏剧性变化,本质上是对”全球化重构”的定价实验。历史经验提醒我们,当恐慌情绪导致外资持股比例跌破16%的长期中枢时,往往会出现价值洼地。眼下市场正处在政策风险与估值吸引力的微妙平衡点上,而这或许正是黎明前的波动时刻。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