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股助攻美股連收4紅!川普「鬆綁自駕」特斯拉飆近10%
最近的美股市場簡直像被注入了一劑強心針,連續四個交易日收紅,而背後的「功臣」正是那群永遠不缺話題的科技股。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特斯拉股價單日暴漲近10%,彷彿在對華爾街大喊:「嘿,別只顧著看AI,自動駕駛才是下一個金礦!」而這波漲勢背後,除了科技股本身的強勁表現,還有一個關鍵催化劑:美國前總統川普提出的「鬆綁自駕」政策。這不禁讓人好奇——科技股的狂歡還能持續多久?自動駕駛真的準備好迎接「監管大解放」了嗎?
科技股領漲的祕密:AI與自動駕駛的雙重光環
納斯達克指數在這波反彈中表現最為亮眼,而推動它的不僅是蘋果、微軟這些老牌巨頭的穩健財報,更是市場對AI和自動駕駛技術的無限遐想。這些公司不再只是賣手機或雲端服務,而是紛紛將資源砸向未來科技,尤其是自動駕駛領域。特斯拉的暴漲就是最佳例證——投資人似乎認定,誰能主宰方向盤後的空位,誰就能主宰未來的交通生態。
但這裡有個有趣的矛盾: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技術(FSD)至今仍被許多專家認為「未成熟」,甚至偶爾會鬧出「把月亮誤認為黃燈」的烏龍。然而,市場似乎更願意押注「可能性」而非「現狀」。這種樂觀情緒,加上川普「鬆綁監管」的承諾,讓特斯拉一夜之間成了華爾街的寵兒。
川普的「政策紅利」:催化劑還是泡沫?
川普最近放話,若重返白宮將大幅放寬對自動駕駛技術的限制,這直接點燃了相關股票的行情。目前,美國對自動駕駛的監管堪稱「層層枷鎖」——從數據隱私到事故責任歸屬,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若政策真的轉向,特斯拉這類企業將能更快推出更新,甚至加速商業化落地。
不過,這真的是萬靈丹嗎?歷史告訴我們,監管鬆綁往往伴隨副作用。舉例來說,若自動駕駛車發生事故,責任該歸咎於車主、軟體公司,還是政府「監管不力」?更別提技術本身仍有缺陷:特斯拉的FSD系統在暴雨或複雜路口時仍可能「當機」,而競爭對手Waymo則堅持用高精地圖和保守策略步步為營。川普的政策或許能縮短研發週期,但能否縮短「技術成熟」的距離?這恐怕是投資人該警惕的問題。
特斯拉的優勢與隱憂:數據是王牌,競爭是暗箭
特斯拉的護城河在於兩大優勢:真實行駛數據和垂直整合能力。它的百萬輛電動車每天都在生成海量數據,這對訓練AI模型至關重要;而自研晶片與軟體的深度整合,也讓它能快速迭代系統。這種「硬體+軟體+數據」的三重組合,短期內很難被傳統車廠複製。
但隱憂同樣明顯。首先,通用(GM)和福特(Ford)正聯手科技公司急起直追,Waymo更已在美国多個城市展開無人計程車試營運。其次,特斯拉的「激進風格」埋下隱患——例如,其「純視覺方案」(不用雷達)曾被批為「過度簡化現實」。更別提馬斯克本人常因爭議言論讓股價坐雲霄飛車。在自動駕駛這場馬拉松中,特斯拉雖暫時領先,但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對手超車。
自動駕駛的未來:從「輔助」到「無人」的漫長道路
短期內,自動駕駛的突破點或許不在「完全無人」,而在「高階輔助」。例如,特斯拉的Autopilot已能處理高速公路巡航,而福特的BlueCruise也在特定路段表現優異。這類技術雖不完美,但已能降低事故率——這正是監管機構最在意的「社會效益」。
長期來看,完全無人駕駛可能率先落地於封閉場景(如物流倉庫或礦區),而城市道路因複雜度高,普及仍需時日。不過,若政策與技術同步推進,未來五年內,我們或許會看到「混合交通」的過渡階段:部分車道專供自駕車,而人類駕駛則需「持證上路」。
總結來看,這波科技股漲勢既是對未來的押注,也暗藏泡沫風險。特斯拉的表現固然耀眼,但投資人得想清楚:你買的是「革命性技術」,還是「川普概念股」?自動駕駛的賽道才剛暖身,而真正的贏家,恐怕得兼具技術實力、政策嗅覺,以及——最重要的——避開馬斯克的推特風暴。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