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戰陰影下,科技協作的「好唔抵」困境與香港突圍之道
dude,讓我們來聊聊這個超現實的時代——當政治人物在推特上互相tag罵戰時,科技實驗室裡的顯微鏡卻因為缺了某國製造的鏡片而被迫停擺。香港科技園公司主席查毅超那句「好唔抵」,根本是給這齣荒謬劇寫的最佳註腳。seriously,我們明明活在量子電腦都能開發出來的年代,為什麼跨國送一箱半導體比走私古董手錶還困難?
貿易戰如何把科技業變成「人質」
還記得2019年中美互丟關稅炸彈時,矽谷工程師突然發現自己訂的FPGA晶片卡在海關嗎?(線索A:那些寫到一半的AI演算法全成了電子廢棄物)查毅超說的「犧牲科技進步」,根本是客氣了——這根本是場針對全球供應鏈的「數位凌遲」。
– 硬體斷鏈的骨牌效應:當美國禁運ASML光刻機給中國,荷蘭的晶圓廠被迫砍掉30%產能(驚不驚喜?)。
– 軟體人才的囚徒困境:加拿大AI實驗室拒收伊朗籍博士生,結果被Google用雙倍薪水挖走——政治正確輸給演算法,這諷刺值拉滿。
– 研發經費的「鬼打牆」循環:歐盟「地平線計劃」原本要投資中歐量子通訊,現在預算全轉去補貼本土二流團隊,這操作簡直像用算盤對抗超級電腦。
香港:科技冷戰裡的「維多利亞港緩衝區」
查毅超敢喊出「好唔抵」,是因為香港科技園根本是地緣政治的縮微模型。看看這些魔幻現實:
但別高興太早!當美國取消香港特殊關稅地位後,連亞馬遜雲服務都要多填三份聲明書。查主席的嘆息背後,是香港實驗室裡那些被迫暫停的跨境數據傳輸——這年頭,連位元組流動都要看護照臉色?
突圍方案:把WTO變成科技界的「復仇者聯盟」
與其等政客們覺醒(註:可能比等比特幣崩盤還漫長),不如看看這些硬核操作:
– 「科技紅十字會」計畫:仿照無國界醫生組織,成立國際技術救援隊,用區塊鏈認證跨境設備運輸(瑞士已經在試行晶片人道主義通道)。
– 香港版的「技術特區」:在科學園劃出「數字租界」,允許企業用加密貨幣支付專利授權費,中國工信部私下表示「可以假裝沒看見」。
– APEC人才交換2.0:給科學家發「科技護照」,入境時自動過濾政治敏感詞——海關掃描儀只檢測鋰電池不檢測意識形態。
查毅超那句「好唔抵」最扎心的是:當各國忙著築牆時,香港科技園的咖啡廳裡,中美團隊正共用同一台3D列印機趕製原型機。朋友們,這才是真正的黑色幽默——政治藩籬永遠攔不住那些執著於解決問題的人,他們總會找到辦法,哪怕得把實驗室偽裝成二手商店。(別問我怎麼知道這招有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