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经济虽然从疫情冲击中逐步恢复,但普通民众的乐观情绪却明显消退。尽管失业率维持在历史低位,股市表现强劲,但许多家庭仍感到经济压力日益增大。这种矛盾现象的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持续的通胀压力、潜在的经济衰退风险、政治极化对经济感知的影响,以及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带来的传导效应。理解这些因素不仅有助于把握当前美国社会的经济心态,也能为未来政策调整提供参考。
通胀压力持续削弱家庭购买力
尽管美国通胀率从2022年的峰值有所回落,但食品、住房和能源等核心消费品的价格仍远高于疫情前水平。例如,2023年食品价格同比上涨超过5%,而住房成本的增长更是达到两位数。这些日常开支的上涨直接挤压了家庭预算,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与此同时,美联储为抑制通胀采取的激进加息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物价上涨速度,却也导致房贷、车贷和信用卡利率飙升。30年期固定房贷利率一度突破7%,创下20年来新高,使得许多潜在购房者被迫退出市场。这种“高物价+高利率”的双重压力,让普通民众的实际购买力大幅下降。
此外,工资增长未能完全抵消通胀的影响。尽管名义工资有所上涨,但经通胀调整后的实际工资增长有限,甚至在某些行业出现下降。例如,零售业和餐饮业的员工时薪增长幅度远低于生活成本涨幅,导致许多工薪阶层感到“越忙越穷”。这种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了民众对经济前景的悲观情绪。
经济衰退担忧加剧不安
除了通胀问题,越来越多经济学家预测美国可能在2024-2025年面临温和衰退。这种预期源于多项经济指标的走弱: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连续多月处于收缩区间,消费者信心指数(如密歇根大学调查)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持续下滑,企业投资意愿也明显减弱。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科技和金融行业的裁员潮。2023年,Meta、亚马逊、谷歌等科技巨头累计裁员超过20万人,而高盛、摩根士丹利等金融机构也纷纷缩减规模。这些高薪岗位的流失不仅直接影响就业市场,还对消费信心产生了连锁反应。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是储蓄率的下降。疫情期间,美国政府的大规模财政刺激让许多家庭积累了超额储蓄,但到2023年,这些储蓄已基本耗尽。与此同时,信用卡债务攀升至历史高位,逾期还款率同步上升。这种“寅吃卯粮”的消费模式,让经济学家担忧一旦经济出现波动,普通家庭的抗风险能力将极为脆弱。
政治极化与全球不确定性放大负面情绪
美国国内的政治极化也在无形中放大了民众对经济的负面感知。两党对经济数据的解读截然不同:执政党倾向于强调低失业率和GDP增长,而反对党则聚焦通胀和债务问题。这种分歧通过媒体进一步放大,导致许多民众对官方统计数据的信任度下降。例如,尽管失业率处于3.5%的低位,但盖洛普和NPR的联合民调显示,约60%的受访者认为国家经济正朝着错误方向发展。这种“感知与现实脱节”的现象,反映了政治叙事对经济心态的深刻影响。
在全球层面,俄乌战争、中国经济放缓等地缘政治与经济风险,也让美国民众对本国经济的韧性产生质疑。能源价格的波动、供应链的潜在中断,以及海外市场需求减弱,都可能对美国经济增长构成挑战。尤其对于依赖出口的农业和制造业州而言,这种不确定性直接转化为对未来的忧虑。
总结
美国民众经济乐观情绪的消退,是内外部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持续的通胀侵蚀了家庭购买力,经济衰退的预期加剧了不安,政治极化则扭曲了公众对经济现实的认知。如果这种悲观情绪持续,可能会抑制消费支出——这一占美国GDP 70%的关键引擎,进而形成“预期自我实现”的恶性循环。未来,政策制定者需要在控制通胀与稳定增长之间找到更精准的平衡点,同时加强经济沟通,减少政治因素对公众信心的干扰。只有多管齐下,才能重塑民众对经济的信心,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