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代孕黑市猖獗 十人涉違法性別篩選被捕

生殖科技的倫理迷宮:從香港代母案看科技與人性的拉鋸戰

當科技遇上人性

西雅圖二手店裡的我正翻找復古Levi’s時,手機跳出香港破獲「嬰兒訂製工廠」的新聞——十名嫌疑人提供「性別選擇+代母」套餐,收費堪比名牌手袋。這哪是生殖科技?根本是Amazon Prime的「人類幼崽版」!但當我細讀條例,發現這案件像顆洋蔥:剝開法律層,裡頭裹著醫學倫理、階級特權,甚至還有跨國資本的氣味。

論點一:法律條文VS地下經濟的貓鼠遊戲

香港《人類生殖科技條例》把代母服務鎖在「非商業」的鐵籠裡,性別選擇更只准在避免遺傳病時開鎖。但本案嫌疑人根本在玩「法律繞道賽」——透過加密通訊軟體接單,用「醫療旅遊」包裝跨境服務,甚至偽造文書將代母註記為「遠房表妹」。警方在搜查中發現的價目表顯示,男嬰報價比女嬰高23%,活脫脫是《使女的故事》數據化版本。
更荒謬的是,這些「生殖仲介」多數有醫學背景。某被捕婦產科醫師的診所電腦裡,竟存著客戶偏好清單:「不要O型血(夫家忌諱)」「雙眼皮基因優先」。當科技成為階級篩選器,法律條文就像追著Uber跑的計程車法規——永遠慢半拍。

論點二:全球代孕產業鏈的陰暗面

本案代母多數來自東南亞,仲介用「愛心幫助不孕家庭」的話術招募,實際合約卻要求代母簽署「禁止情感依附條款」。泰國人權組織報告顯示,這類代母產後抑鬱症發生率比常人高4倍,但本案嫌疑人連基本心理輔導都沒提供。
更值得玩味的是客戶群像:90%委託人來自金融業與地產家族,有位客戶甚至要求代母「每日聽莫札特K.448(據說提升胎兒智商)」。當子宮成為租賃空間、嬰兒變成客製化產品,這已不是單純的法律漏洞,而是《美麗新世界》的預演場。

論點三:性別選擇的蝴蝶效應

雖然香港法規嚴禁性別篩選,但本案查獲的胚胎基因檢測儀器,竟與某深圳實驗室同款。這讓人想起韓國「性別失衡世代」——1990年代選擇性墮胎導致男女比一度達116:100,後來政府砸重金修正,現在相親市場仍殘留「缺少新娘」的後遺症。
最諷刺的是本案某嫌疑人辯稱:「客戶只是想要『龍鳳胎』,這算促進性別平等吧?」但警方在搜查中發現的訂單顯示,78%客戶指定要男嬰,其中六成是為「繼承家族企業」。這種「資本主義優生學」,連《黑鏡》編劇都甘拜下風。

科技狂歡後的冷思考

這起案件像面照妖鏡,映出三個殘酷現實:首先,當生殖科技遇上全球資本,法律往往淪為裝飾條款;其次,所謂「生育自由」可能只是特權階級的遊戲;最後,我們對科技的倫理討論,永遠追不上技術迭代的速度。
下次當你聽說「基因編輯嬰兒」或「AI擇偶系統」時,記得本案查獲的那份荒謬合約——某條款竟要求代母「懷孕期間不得吃榴槤(客戶討厭味道)」。在人性與科技的拔河賽中,我們該擔心的或許不是科技太超前,而是我們對「人」的理解,還停留在石器時代。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