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場鼹鼠的港股觀察日誌
*「Dude,這群華爾街金童又在玩什麼把戲?」* 當我看到公募基金像咖啡因過量的松鼠般瘋狂囤積港股時,我的二手店雷達立刻嗶嗶作響。這可不是普通的資金流動——連續五季淨買入?124%的市值暴增?拜託,連黑色星期五的折扣狂潮都沒這種持久力!
資金湧入的犯罪現場分析
讓我們先攤開證據:香港股市這塊「案發現場」突然擠滿了穿西裝的偵探(aka 公募基金)。第一項線索是估值——經過幾年股價大甩賣,港股簡直像二手店的復古Levi’s,標價低到連我這葛朗台都想掏錢包。第二項血跡是中國政策面,那些「支持科技創新」的官方宣言,根本是寫給華爾街的情書吧?
但最有趣的第三枚指紋藏在香港的「雙面間諜」身份:既要當中國科技股的展示櫃,又要扮演國際資金的保險箱。Seriously,這難度堪比在優衣庫試衣間裡換整套西裝!
—
科技股:購物狂的電子鴉片
如果資金流向是消費心理測寫,那科技股絕對是讓人刷卡刷到磁條磨損的「罪魁禍首」。騰訊、美團這些名字在基金持倉清單上閃耀的程度,堪比潮人腳上的限量版AJ。
但等等——我的零售業經驗在尖叫:「當所有人都衝向同個貨架,庫存警報就要響了!」 中國芯片政策確實像限時折扣券,但別忘了去年元宇宙概念股是怎麼摔碎在更衣室地板的。還有那些AI企業的財報…拜託,有些公司的「盈利潛力」和我的「減肥計畫」一樣充滿創意想像。
—
創新藥股:福爾摩斯與殭屍的跨界合作
這裡有個黑色幽默:當全球人口像殭屍片般老化時,生物醫藥股反而成了最性感的投資標的。香港交易所甚至為他們修改上市規則——簡直像Whole Foods為有機食品開專屬結賬通道。
我翻過某癌症藥企的財報,他們的「研發管線」描述讀起來像科幻小說,但現實是:九成創新藥會死在臨床試驗階段,比我家陽台的多肉植物存活率還低。不過嘛,當公募基金集體押注時,連殭屍都能被炒成網紅。
—
結案報告:折扣季總有結束那天
*「朋友們,真相永遠藏在收據細項裡。」* 資金連續五季湧入?這劇本我熟——就像每年聖誕節後,總有人發現衝動買下的電子產品其實是過季型號。
港股確實有實惠貨(那些被低估的金融股簡直像貨架底層的寶藏),但當科技和醫藥股被炒成櫥窗裡的限量款?我的偵探守則第12條:當連二手店老闆都開始談論某個投資標的時,該檢查你的錢包有沒有被扒了。
現在,誰要跟我打賭?下次季度數據公布時,這群「購物偵探」又會突然對東南亞市場「一見鍾情」——畢竟資本市場的專情程度,和快時尚界的流行週期有得拼。
(悄悄說:我剛發現深水埗有家茶餐廳的港股市盈率分析,比90%的券商報告還精準…要不要組團去邊吃菠蘿包邊抄底?)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