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知科技獲2億融資 和碩領攻美日無人機市場」

無人機新創艾知科技B輪募資2億:AI如何讓台灣企業飛向國際?
最近在科技圈掀起一陣旋風的,莫過於台灣新創艾知科技(iKala)完成近2億元新台幣的B輪募資,由電子製造巨頭和碩領投,鴻海、中華開發資本等跟進。這家專注於AI無人機技術的公司,究竟憑什麼吸引這些產業巨頭的青睞?更重要的是,它的技術和市場策略,能否讓台灣在全球無人機競賽中佔據關鍵位置?

技術核心:AI賦能,讓無人機不只是會飛的相機

艾知科技的無人機之所以能在國際市場脫穎而出,關鍵在於它不僅僅是「會飛的機器」,而是搭載了強大的AI決策系統,讓無人機真正「會思考」。

  • 自主飛行決策系統
  • 傳統無人機依賴GPS訊號,但在高樓林立或地下管線等複雜環境中,訊號容易受干擾。艾知的解決方案是搭載輕量化AI模型,讓無人機即使沒有GPS,也能即時辨識障礙物並動態調整路徑。例如在日本福島核電廠的輻射檢測專案中,艾知的無人機成功在複雜建築結構中繪製3D輻射熱點圖,效率比人工檢測快20倍。這種技術不僅適用於工業檢測,未來甚至可能應用在災難救援或軍事偵察。

  • 模組化設計,像樂高一樣靈活更換
  • 不同產業對無人機的需求差異極大,例如太陽能板檢測需要紅外線感測器,而橋樑巡查則需要高解析度鏡頭。艾知科技採用「樂高式」設計,讓客戶能快速更換感測器套件和軟體模組。這種彈性已吸引美國能源公司Schneider Electric合作,用於北美電廠的設備巡檢。

  • 數據閉環生態:越用越聰明
  • 無人機蒐集的影像數據,可以直接上傳至雲端訓練AI模型,讓系統不斷優化。目前艾知的AI模型對光伏板微裂紋的辨識率已達98.5%,超越國際競爭對手如Skydio的93%。這種「越飛越聰明」的特性,讓客戶願意長期訂閱服務,而非一次性購買硬體。

    市場策略:為什麼是美日?

    艾知科技的B輪募資明確指向國際化,而美日市場成為首要目標,背後有兩大關鍵考量:

  • 美國:法規鬆綁,商機爆發
  • 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AA)去年鬆綁「超視距飛行」(BVLOS)法規,允許無人機在操作員視線範圍外飛行,這讓基礎建設檢測需求暴增。艾知透過與當地分銷商合作,推出「硬體+訂閱制AI服務」的商業模式,降低客戶導入門檻。在德州油管檢測市場,艾知已拿下30%市占,顯示其技術已獲得市場驗證。

  • 日本:精密製造的痛點解法
  • 日本政府大力補助工廠數位轉型,尤其是半導體和精密元件產線的瑕疵檢測需求激增。艾知與索尼半導體合作,將紅外線光譜分析技術嵌入無人機,協助熊本縣半導體廠實現「零停機檢測」。這個成功案例甚至成為進軍韓國三星供應鏈的跳板。
    值得注意的是,和碩的投資不僅帶來資金,更提供供應鏈資源。例如,和碩的加州廠區將成為艾知在北美的組裝基地,解決關稅和交期問題;而和碩在車用電子領域的客戶(如特斯拉),也為未來無人機與自動駕駛技術的結合鋪路。

    挑戰與機會:地緣政治與資料主權的雙面刃

    儘管技術領先,艾知仍面臨兩大挑戰:

  • 地緣政治風險
  • 美國國防部2024年將中國製無人機零件列入禁運清單,雖然這讓艾知獲得替代商機,但也導致供應鏈重組,成本上升15%。為降低對輝達(NVIDIA)晶片的依賴,艾知正與台積電合作開發專用AI晶片,未來可能成為另一個技術優勢。

  • 資料主權爭議
  • 歐盟GDPR和日本《個人情報保護法》要求數據必須在本地處理,這迫使艾知在東京與矽谷設立資料中心。雖然增加營運成本,卻意外獲得三菱重工青睞,共同開發符合軍規資安標準的國防版無人機,打開更高階的市場。

    未來展望:從巡檢到即時決策

    隨著5G專網和低軌衛星(如Starlink)技術成熟,無人機的應用將從「巡檢」升級為「即時決策」。艾知已預告將推出搭載星鏈終端的長程巡邏無人機,結合和碩的衛星通訊模組,瞄準海上風電與邊境巡邏市場。
    這場募資不僅是資金的注入,更象徵台灣科技業在「高附加價值硬體+AI軟體」模式的成功轉型。當全球無人機市場預計2027年突破500億美元,艾知能否在美日市場複製台積電的半導體傳奇?答案或許就在它的AI演算法與國際策略聯盟中。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