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际格局加速演变,中日关系作为亚洲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其走向备受关注。2025年初,日本执政党代表团时隔七年再度访华,这一动向不仅打破了长期的外交僵局,更释放出两国寻求关系改善的积极信号。在当前全球地缘政治紧张、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日作为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任何互动都可能对区域稳定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此次访问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政党外交的重启,也承载着为更高层级对话铺路的战略意图。
代表团构成与政治意涵
此次访华代表团由日本自民党干事长森山裕和公明党干事长西田实仁共同率领,成员包括7名自民党议员和5名公明党议员。值得注意的是,代表团携带了首相石破茂的亲笔信,这一细节凸显了日本政府对改善双边关系的重视。自民党作为长期执政党,其政策取向往往反映日本国家战略;而公明党作为联合执政伙伴,历史上多次在日中关系僵局中发挥“破冰”作用。例如,1972年公明党创始人竹入义胜曾秘密访华,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奠定基础。此次两党联合出访,既是对历史传统的延续,也体现了日本执政联盟内部对华政策的协调。
会谈焦点与战略考量
双方围绕“大变局下中日关系”展开讨论,议题涵盖三个层面:
内外动因与挑战
日本此次主动释放缓和信号,背后存在多重驱动力:
– 经济现实压力:日本2024年第四季度GDP环比下降0.5%,对中国市场依赖度较高的汽车、电子产业呼吁稳定双边关系。
– 地区安全焦虑:朝鲜半岛局势升级与台海不确定性,促使日本寻求与中国建立危机管控机制。
– 国内政治需求:石破茂内阁支持率徘徊在45%,通过外交突破转移民众对消费税上调的不满成为策略选择。
然而,阻碍因素同样显著。日本近期通过的《防卫白皮书》仍将中国称为“最大战略挑战”,而中国民众对日本核污水排海的持续抗议,显示民意基础依然脆弱。此外,美国对日施压限制高科技合作,可能制约中日关系深化。
从更宏观视角看,此次访问标志着中日关系进入“试探性回暖期”。双方通过政党外交的柔性方式,规避了主权争议等硬性矛盾,转而聚焦可操作性强的务实合作。历史经验表明,中日关系改善往往遵循“政冷经热—政温经温—政热经热”的螺旋式路径。未来半年将是关键观察窗口:若能在COP30气候合作、RCEP框架升级等具体领域取得进展,或能为2025年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创造条件。但需清醒认识到,两国战略互信的构建非一朝一夕之功,尤其在人工智能军事化、东海资源开发等新兴领域,竞争与合作将长期并存。此次执政党交流的价值,在于为两国关系安装了“减压阀”,而其最终成效,仍取决于双方能否将政治意愿转化为制度性安排。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