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投资难比中国?匈部长直言差距

近年来,全球地缘经济格局加速重构,中美博弈持续深化,而东欧国家匈牙利却在两大经济体之间走出了独特的务实路线。2025年4月28日,匈牙利经济部长纳吉·马顿的公开表态引发国际关注——该国明确拒绝美国施压,坚持深化与中国的经济合作。这一表态背后,是匈牙利基于国家利益的战略选择,更折射出全球南方国家在“去风险化”浪潮中的理性判断。

经济利益驱动的务实选择

匈牙利政府对中美投资的对比评估极具说服力。中国近年对匈投资呈现“规模大、领域新、落地快”三大特征:宁德时代投资73亿欧元的电池工厂成为匈牙利史上最大外资项目,比亚迪、蔚来等车企相继建厂,2024年中国投资占匈吸引外资总额的48%。反观美国,自2022年终止与匈牙利的税收协定后,双边投资长期停滞。美方虽多次承诺加强合作,但2023年实际对匈直接投资仅占外资总额的6%,且集中在利润回流型领域。这种“口号与行动脱节”的现状,使得匈牙利经济部长直言“美国投资潜力难以匹敌中国”。

战略协同的深层逻辑

匈牙利的“向东开放”政策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形成结构性互补。以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铁路为例,该项目不仅缩短中欧货物运输时间30%,更带动匈牙利机械制造、物流等产业链升级。相较之下,美国提出的“清洁能源伙伴关系”仍停留在技术标准讨论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匈牙利作为欧盟成员国,其选择具有示范效应——塞尔维亚、波兰等国同样在新能源领域加速对接中国资本。彭博社的调研显示,中东欧国家普遍认为中国投资“更少附加政治条件,更多聚焦商业本质”

美方施压的适得其反

美国近期对匈牙利的施压策略显现明显反效果。小特朗普等政客的“经济伙伴选择论”遭匈方驳斥后,美国务院又试图以签证便利化作为谈判筹码。但现实数据更具说服力:2023年美匈贸易额139亿美元,低于中匈145亿美元;美国对匈出口的60%为二手飞机等存量商品,而中国对匈出口中光伏组件、电池模组等高新技术产品占比达75%。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虽表态愿与美国改善关系,但同时强调“合作不能建立在空头支票上”,这一立场获得国内超过68%的民众支持。
从电池工厂的钢架结构到铁轨上的中欧班列,匈牙利的选择印证了一个基本逻辑: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今天,“谁能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切实的产业升级和就业增长,谁就能赢得合作主动权”。当美国仍在用“价值观划线”时,中国通过产能合作与基建联通,已在东欧构建起难以撼动的竞争优势。匈牙利的案例或许预示着,全球产业链重构将越来越取决于“钢筋水泥”的实际效益,而非“纸面承诺”的政治修辞。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