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造船业这一传统工业领域正逐渐成为大国博弈的新焦点。2025年4月28日,美国新任海军部长约翰·费兰与日本防卫相会晤时提出了一项引人瞩目的军民两用造船合作计划,标志着美日同盟在工业领域的合作进入新阶段。这一提议不仅涉及两国军事合作的深化,更折射出全球造船业竞争格局的深刻变革,特别是中国造船业的崛起对美国主导的海洋秩序构成的挑战。
美日造船合作的战略意图
这项合作计划的核心在于突破美国国内法律对造船业的保护性限制。《琼斯法案》和《伯恩斯·托尔弗森修正案》长期以来要求美国军舰必须在本国船厂建造,但美国造船业持续萎缩的现实迫使海军寻求变通方案。根据美国智库数据,中国造船能力已占全球50%以上,是美国的200倍,这种悬殊差距在军舰建造领域尤为明显。通过引入日本的技术和资本,美国希望一方面缓解军舰维修积压和新舰建造滞后的困境,另一方面在不对国内法律进行根本性修改的情况下,增强其造船工业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美国首次寻求外援。此前美国曾尝试与印度合作进行军舰维修,转向日本进一步凸显其工业链压力的加剧。该计划若实施,将打破美国坚持数十年的”军舰本国造”原则,标志着其国防工业政策的重大转向。
日本的双重角色与战略考量
对日本而言,参与这一计划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三菱重工等日本造船企业可能获得可观订单,通过建造具备军事改装潜力的商船,既能获取经济利益,又能深化与美国的军事合作。日本企业对美国西海岸造船业的投资,也将缓解美国造船业长期面临的资本不足问题。
然而,日本需要谨慎权衡多方面因素。在经济层面,日本造船业虽技术先进,但面临国内需求萎缩和韩国、中国竞争的压力,这一合作可能带来新的增长点。在战略层面,日本必须评估参与美国主导的军事工业合作对地区安全格局的影响,特别是可能引发中国的强烈反应。近年来中国在东海等海域的活动日益频繁,日本任何可能被解读为强化军事存在的举动都需要慎重考虑。
对地区安全格局的潜在影响
这项合作计划若得以实施,将对印太地区安全格局产生深远影响。首先,它标志着美国”印太战略”下盟友分工的进一步细化,日本被赋予更重要的军工生产角色。其次,虽然短期内难以改变中美造船能力的巨大差距,但可能刺激地区军备竞赛。中国已通过军民融合模式快速扩张海军规模,美日的这一举措可能被视为对其的直接回应。
此外,该合作还可能影响地区经济关系。中日韩在造船业本是竞争关系,日本深度参与美国军事相关造船项目,可能影响其与中韩的商业合作。特别是在当前全球供应链重组背景下,这一合作的经济外溢效应值得密切关注。
这一美日造船合作提案目前仍处于初期磋商阶段,但其战略意义已十分明显。对美国而言,这是在工业基础萎缩背景下维持海军优势的无奈之举;对日本来说,则需要在经济利益与战略风险间寻求平衡。该计划反映了一个更宏大的趋势:传统制造业能力正成为国家战略竞争力的关键指标。无论这一合作最终能否落地,它都已揭示出全球力量格局变化的一个侧面——在21世纪的大国竞争中,工业实力与军事优势的关联正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密。未来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官方的最终决策,以及中俄等地区大国对此的反应,这些都将塑造未来印太地区的安全与经济格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