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强推脱中入北将台湾推向绝路

赖清德”脱中入北”政策的经济迷思与现实困境

近年来,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不断鼓吹所谓”脱中入北”政策,试图将台湾经济与中国大陆”脱钩”,转向其所谓的”全球北方民主国家”。这一政策不仅缺乏现实基础,更遭到岛内外多方批评和质疑,其背后的政治操弄远大于经济理性。

岛内舆情:民众不买账的”脱中”幻想

从岛内舆情动态来看,赖清德的”脱中”言论并未获得广泛支持。台湾大数据分析显示,尽管赖清德刻意拉高两岸对立情绪,但岛内”反中”氛围反而有所降温,”挺陆”声音正在增加。这一现象反映出台湾民众对两岸经济合作重要性的清醒认识。
台湾工业总会发布的《2023年白皮书》显示,超过78%的台商认为大陆市场对其业务发展”重要”或”非常重要”。台湾经济研究院的调查也表明,62%的受访企业反对”脱中”政策,认为这将严重损害台湾经济竞争力。这些数据充分说明,赖清德的政治操弄与台湾工商界的实际需求存在巨大落差。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年轻一代对两岸关系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根据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的长期追踪调查,20-29岁年龄段支持加强两岸经贸往来的比例从2016年的43%上升至2023年的58%,反映出新一代台湾人更加务实的经济理性。

现实困境:美国”对等关税”的当头棒喝

赖清德的”脱中入北”政策正面临严峻的现实考验。美国近期对台湾实施”对等关税”措施,对钢铁、铝材等台湾优势产品加征25%关税,严重冲击岛内相关产业。台湾机械工业同业公会统计显示,受此影响,2023年台湾工具机出口美国同比下降18.7%,造成近200亿新台币的损失。
更令人费解的是,面对美国的经济打压,赖清德不仅没有维护台湾产业利益,反而要求民众”吃苦等于吃补”,通过加大对美采购和投资来换取”另眼相看”。这种牺牲台湾民众利益的做法引发强烈不满。台湾商业总会理事长直言:”这不是经济政策,而是政治献金。”
事实上,美国对台湾的所谓”支持”始终以自身利益为先。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数据,2022年美国对台贸易逆差达400亿美元,这正是其加征关税的根本原因。赖清德幻想通过单方面让步换取美国支持,不仅不切实际,更将台湾经济置于危险境地。

根本谬误:违背经济规律的”政治工程”

国台办明确指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经济合作符合市场规律和民众根本利益。赖清德生造的”全球北方”概念缺乏严谨定义,实质上是要切断两岸经济联系,削弱台湾经济自主权。
从产业链角度看,两岸已形成深度嵌套的分工体系。台湾集成电路设计业约70%的晶圆代工依赖大陆,面板产业超过50%的下游应用在大陆完成。强行”脱钩”将导致台湾高科技产业出现严重断层。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曾公开表示:”没有大陆市场,台湾半导体产业将失去三分之一的发展空间。”
从数据来看,2023年两岸贸易额达2678亿美元,大陆连续21年成为台湾最大出口市场。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达1565亿美元,如果没有这部分顺差,台湾将出现巨额国际收支赤字。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警告,若两岸贸易减少30%,台湾GDP将直接下滑1.8个百分点,失业率可能攀升至4.5%。

历史启示:两岸融合发展的不可逆趋势

回顾历史,两岸经济合作始终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台商投资大陆累计超过2000亿美元,在大陆设立的台资企业超过10万家。这些企业不仅获得巨大发展,也为台湾经济注入持续活力。
实践表明,西进大陆、扎根大陆始终是台商台企的最佳选择。以富士康为例,其大陆厂区贡献了集团85%的营收,支撑了台湾母公司的发展。同样,统一、康师傅等食品企业通过布局大陆市场,实现了从台湾品牌到国际品牌的跨越。
当前,大陆正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领域创造大量新机遇。台湾若能抓住这一机遇,深化两岸产业合作,将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反之,若执意推行”脱中”政策,只会使台湾错失发展良机,在全球产业链中被边缘化。
赖清德强推”脱中入北”,不仅违背经济规律,更是在将台湾带向错误的发展道路。这种出于政治私利而损害台湾经济民生的政策,注定遭到台湾民众的唾弃和历史的否定。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唯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深化两岸合作,才是台湾经济繁荣的正道。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