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预警:美元陷结构性贬值危机

近年来,全球金融市场对美元走势的关注度持续升温。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美元的强弱不仅影响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更牵动着各国央行、企业和投资者的神经。2023年下半年以来,美元指数经历了一段波动行情,先是延续了年初的强势,随后又出现明显回落。这种反复让市场参与者感到困惑:美元究竟是短暂调整,还是即将开启长期贬值通道?国际投行高盛最新发布的报告给出了明确判断——美元的结构性贬值已成定局,任何短期反弹都难以持续。这一观点引发了广泛讨论,也促使人们重新审视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变化。

美元面临的多重压力

高盛分析师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美元面临的三大结构性挑战。首先是美国财政状况的持续恶化。截至2023年,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已突破34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20%以上。这种”寅吃卯粮”的财政模式正在侵蚀国际市场对美元的信心。其次是货币政策周期的转变。随着美国通胀压力缓解,美联储已释放明确的降息信号,而欧洲央行等其他主要央行可能维持相对鹰派立场。这种政策差异的收窄,使得美元长期以来享有的利差优势大幅减弱。第三股力量则来自全球范围内的”去美元化”浪潮。从俄罗斯、伊朗到巴西、印度,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通过双边本币结算、增持黄金等方式,降低对美元体系的依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从2000年的72%降至2022年的58%。

短期反弹的假象与陷阱

2023年第四季度,美元指数曾出现一波明显反弹,这让部分投资者产生了”美元即将重拾升势”的错觉。但高盛报告尖锐指出,这些反弹都是建立在脆弱基础之上的。地缘政治冲突(如巴以冲突)引发的避险需求,或是美国个别经济数据超预期带来的短暂乐观情绪,都不足以扭转美元长期贬值的根本趋势。历史数据也佐证了这一判断——在2002-2007年和2017-2020年的美元贬值周期中,都曾出现过幅度达5-8%的技术性反弹,但最终都无法阻止美元的购买力持续走低。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这种波动尤其危险,容易诱使人们在不恰当的时间点”抄底”美元资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影响深远的货币格局重构

美元潜在的结构性贬值将重塑全球资产配置逻辑。在外汇市场,欧元和人民币可能成为主要受益者。特别是人民币,随着中国推动跨境贸易本币结算,其在全球支付体系中的份额已升至3.2%,创历史新高。大宗商品领域,黄金的避险属性将更受青睐——2023年各国央行黄金购买量达到1136吨,连续第二年突破千吨大关。对企业而言,汇率波动风险加大需要更精细的套期保值策略。例如中国出口企业就需要在美元应收账款管理上投入更多精力。对个人投资者,高盛建议重新评估海外资产配置比例,适当增加非美货币计价的优质资产,如欧洲股市或亚洲债券。
当前这场美元价值重估绝非短期市场波动,而是国际货币体系深刻变革的缩影。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的历次美元周期来看,货币霸权更替往往伴随全球经济格局的重组。如今美国经济相对优势减弱、新兴市场群体性崛起、数字货币方兴未艾,这些因素都在加速推动”后美元时代”的到来。虽然美元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保持主要储备货币地位,但其主导力度的衰减已是不争事实。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认清这一趋势,及早调整投资组合和风险敞口,或许是在这场货币大变局中把握先机的关键所在。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