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政治史上,新总统上任后的“百日执政”往往是观察其施政能力与民意支持的关键窗口。这一传统源自罗斯福新政时期,公众和媒体常通过这一阶段的表现预判总统未来四年的执政前景。然而,2017年特朗普就任后的首个百日,却以历史性低支持率打破了这一惯例。根据齐鲁晚报援引的民调数据,特朗普的支持率仅为40%-42%,成为80年来同期表现最差的美国总统。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其“非传统”执政风格的争议性,更揭示了美国政治极化与社会分裂的深层矛盾。
一、数据对比:打破“蜜月期”惯例
传统上,新任总统在执政初期会因民众期待和舆论宽容获得较高支持率。例如:
– 奥巴马(2009年)与小布什(2001年)的百日支持率均超过60%;
– 此前最低纪录保持者杜鲁门(1945年)和福特(1974年)也达到48%,而特朗普直接拉低6个百分点。
这一反差凸显其上任后未能弥合竞选期间的社会分歧,反而因激进政策加速对立。例如,他签署的“穆斯林禁令”引发全美抗议,而试图废除“奥巴马医改”的提案甚至未能通过共和党控制的国会,暴露了执政团队的政治协调短板。
二、争议根源:政策、媒体与信任危机
特朗普支持率低迷的背后是多重结构性矛盾:
– 移民政策上,他主张修建美墨边境墙并大规模驱逐非法移民,被批评为“种族主义”;
– 经济政策上,减税法案被指偏向富人,加剧贫富差距。皮尤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其政策支持率在不同党派选民中差距高达50个百分点。
特朗普频繁指责CNN、《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散布“假新闻”,甚至创造“人民公敌”一词攻击记者。这种对抗导致其舆论阵地收缩至保守派媒体,反而强化了反对者的声量。
执政百日期间,联邦调查局已启动对特朗普团队“通俄”的调查。《华盛顿邮报》民调显示,62%的民众认为此事“严重损害总统信誉”,直接拖累其支持率。
三、长期影响:中期选举与政治遗产压力
低支持率并非孤立现象,而是特朗普执政困境的缩影:
– 中期选举失利风险:历史数据显示,总统百日支持率低于50%时,其所属政党在中期选举中平均失去37个众议院席位。2018年共和党果然失去众院控制权,印证了这一规律。
– 连任竞选策略调整:为挽回颓势,特朗普后期转向煽动民粹主义,例如发动对华贸易战、炒作“法律与秩序”议题,虽巩固了基本盘,却进一步牺牲了中间选民。2020年大选中,他成为30年来首位连任失败的现任总统,百日执政的隐患最终发酵为政治生涯的转折点。
从特朗普的案例可见,现代美国总统的执政难度已远超以往。社交媒体放大了舆论场的撕裂,而全球化与身份政治的冲突让共识更难达成。其“百日低支持率”不仅是一个历史纪录,更成为研究美国政治衰败与民主危机的关键样本。未来,任何试图打破传统的总统都可能面临类似的考验——如何在分裂的国度中,既兑现竞选承诺,又不至于沦为全民公敌。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