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衝破2萬點背後的消費心理戰:那些比台積電更會吸金的股票在玩什麼把戲?
這週打開財經新聞,dude,簡直像走進華爾街的黑色星期五現場——台股居然衝破2萬點,散戶們瘋狂到連軍工股都能炒成潮流單品!但等等,為什麼這波行情裡,AI概念股漲得比星巴克限量杯還兇?電動車供應鏈的K線圖比網紅帶貨直播更刺激?身為一個在零售業看盡消費者瘋狂的「商場鼹鼠」,我嗅到了比股市數據更有趣的東西:這根本是一場集體購物癮發作,只是換成了股票代碼當購物車!
1. AI概念股:科技業的「限量聯名款」效應
還記得去年全民瘋搶ChatGPT帳號的盛況嗎?現在同樣的狂熱轉移到股市了。AI伺服器廠商就像Supreme的Box Logo Tee,明明散熱模組的市盈率已經飆到40倍(seriously,這價格夠買三件羽絨衣了!),但投資人仍覺得「不搶就虧了」。背後心理?和搶購潮牌一模一樣:害怕錯失(FOMO)+社群媒體的病毒式傳播。尤其當分析師開始用「算力軍備競賽」這種詞,簡直像在說「這款球鞋全球只剩500雙」——差別只在於,這次大家囤的是股票而非鞋櫃。
2. 電動車供應鏈:從特斯拉車主到股東的身分轉換
台灣電動車供應鏈最近漲幅堪比特斯拉的股價波動,但你知道最諷刺的是什麼嗎?許多散戶根本沒開過電動車!這就像IKEA的鯊魚玩偶現象:人們買它不是因為需要,而是因為「大家都在討論」。尤其《降低通膨法案》通過後,台廠突然變成「政治正確概念股」,電池材料公司的財報還沒轉虧為盈,股價就先學會了飆車。我採訪過一位買進馬達驅動系統股的咖啡師,他的理由竟是:「反正每天幫客人做燕麥奶拿鐵時都能看到特斯拉來取餐」——朋友們,這年頭投資決策比選咖啡豆還隨性!
3. 軍工航太股:地緣政治版的「末日儲備」購物清單
如果說AI股是潮流單品,那軍工股根本是Costco的防災包:平時沒人注意,但烏克蘭新聞一播,大家就衝去買「國防概念股」當心理安慰劑。某航太螺絲廠商股價三個月漲58%,比他們螺絲的扭力係數還驚人。更幽默的是,這些公司的投資者說明會突然擠滿年輕人——上次見到這種場面還是iPhone新機發售。一位大學生告訴我:「課本說第三次世界大戰可能爆發,與其買罐頭囤貨,不如買軍工股對沖風險。」(筆記:Z世代的避險策略=把戰機零件當數位黃金)
當K線圖變成購物收據:我們在投資還是集體消費治療?
這波行情最詭異的,是它完美復刻了消費主義的所有特徵:台積電像經典款LV永遠穩健,但真正的狂熱全給了「話題性商品」。券商APP的推播通知取代了百貨公司折扣簡訊,而散戶們在漲停板前排隊的模樣,和當年搶衛生紙之亂毫無區別。
不過嘿,作為見證過黑色星期五員工暴動的零售業逃兵,我的建議是:下次下單前,先問自己「這支股票是投資,還是單純想加入群聊的門票?」畢竟歷史告訴我們,當連軍工股都變成社交貨幣時——通常離結帳櫃檯的退貨潮也不遠了。朋友們,這不是陰謀論,只是購物車心理學的又一次勝利!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