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股強勢反彈!16家台廠成法人回補焦點,供應鏈紅利能持續多久?
最近科技股的走勢簡直比Netflix懸疑劇還精彩——去年還在供應鏈斷鍊、通膨壓力的泥沼裡掙扎,今年突然像喝了能量飲料一樣狂飆,尤其是台灣的鴻海、廣達等16家科技大廠,更被三大法人當成「失而復得的寶藏」瘋狂加碼。但說真的,dude,這波反彈是實質需求回溫,還是資本市場的另一場集體催眠?讓我們像偵探翻找二手店牛仔褲口袋一樣,挖出那些被忽略的線索。
市場樂觀的三大「興奮劑」
1. 需求回溫?不如說是AI與電動車的「嗑藥式成長」
消費電子復甦?Seriously?普通筆電和手機的需求還在躺平,但AI伺服器和電動車零組件卻像搖滾明星開派對一樣嗨。廣達靠著AI伺服器訂單,股價半年漲了40%;鴻海更絕,一邊幫蘋果組裝iPhone,一邊偷偷把電動車引擎塞進口袋——他們和Fisker合作的PEAR車款明年量產,還放話要拿下全球5%市占。這年頭,不講點AI或電動車故事,根本拿不到法人圈的入場券。(但別問我那些「明年量產」的承諾會不會跳票⋯⋯)
2. 供應鏈重組:台灣的「矽盾」變「金盾」
地緣政治風險?台灣科技廠反而笑到最後。當跨國企業被逼著搞「中國+1」分散產能時,台廠的技術優勢和彈性供應鏈突然變成搶手貨。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蓋廠進度慢得像樹懶,但台灣本土的3奈米產能照樣被蘋果、NVIDIA搶破頭;聯發科的5G晶片甚至在中東賣到缺貨。這波「去風險化」浪潮,意外讓台灣從「矽盾」升級成「金盾」——只是這面盾牌能擋多久,得看華府和北京的下一齣戲碼。
3. 法人買超背後的「FOMO心態」
外資今年Q1對台股買超金額創五年新高,其中七成流向科技股。但仔細看,這些錢與其說是「看好」,不如說是怕錯過(FOMO)。當Nasdaq的AI概念股瘋漲,法人總不能只押注NVIDIA吧?於是「台灣供應鏈」成了安全牌。有趣的是,投信最近狂買鴻海,但散戶融資餘額卻在下降——這像極了夜店門口的情況:VIP們擠進去狂歡,小資族在門口猶豫要不要付高額入場費。
暗潮洶湧的風險清單
• 通膨幽靈還在走廊上踱步
聯準會說降息?Cool!但美國核心PCE物價指數仍黏在3%以上。如果消費者最終得在「換新手機」和「繳房租」之間二選一,科技股的獲利預估可能比我的減肥計畫還容易破功。
• 地緣政治:那個不能說名字的變數
台積電張忠謀說過:「全球化已死。」但沒說死透的屍體會怎麼發酵。最近美中晶片戰升級,若中國突然禁售稀土或蘋果被要求「去台化」,現在法人搶買的台廠股票,明天可能變成燙手山芋。
• 過度集中的「科技賭局」
台灣加權指數裡,科技股占比超過六成。當所有人都擠在AI、電動車這條船上,一個浪打來——比如OpenAI突然宣布技術突破讓舊款伺服器過時——廣達的訂單可能瞬間蒸發。別忘了,2000年dot-com泡沫時,思科也被當成「永遠的贏家」。
結論:狂歡中的清醒劑
朋友們,這波反彈像極了二手店裡那件標價過高的復古皮衣——迷人但需要檢查內襯有沒有破洞。短期來看,AI與電動車需求確實撐起台廠一片天;長期而言,台灣的技術底蘊仍無可取代。但別被法人的熱錢沖昏頭:記得留點現金,等下次黑色星期五供應鏈恐慌時,才能像真正的商場鼹鼠一樣,挖到被錯殺的寶藏。
(P.S. 下次去光華商場買零件時,不妨問問櫃檯阿姨對晶片庫存的看法——她們的直覺有時比華爾街報告還準。)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