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62种药品降价超60%

第十批国家药品集采落地青海:60%降价背后的医疗变革

当一粒药的价格被砍去六成,改变的不仅是患者的药费账单——从千亿市场重构到药企生死竞速,国家药品集采正在重塑中国医疗生态。
2025年4月29日,青海省正式执行第十批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结果,62种临床常用药价格平均降幅突破60%。这不仅是简单的“降价”故事:通过量价挂钩的精密机制,政策正撬动超500亿终端市场,更将冲击1400亿抗肿瘤药市场的原有格局。从慢性病患者的日常用药到癌症治疗的“救命药”,这场由国家主导的医药供给侧改革已进入深水区。

一、60%降价的“民生账本”:谁在受益?

本次集采覆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用药,以及肿瘤、抗感染等重大疾病领域,直接回应“看病贵”痛点。以年销售额超10亿的阿司匹林为例,若按60%降幅计算,患者年用药成本可从千元级降至百元级。值得注意的是:
特殊剂型突破:包括脂质体注射液在内的4款注射剂型被纳入,这类高技术门槛药品以往价格居高不下;
基层医疗强化:精神疾病药物首次成为集采重点,填补偏远地区用药空白;
隐形成本削减:据测算,仅抗感染药物降价就可为青海二级医院年节省采购成本超800万元。
但降价并非无底线。政策通过“临床需求匹配”机制,要求中标企业同时承诺供应稳定性,避免出现“低价断供”现象。

二、500亿市场的“行业地震”:药企如何求生?

集采已从价格战升级为综合实力较量。本次竞标中,两大趋势尤为明显:

  • 头部企业卡位战
  • 科伦药业凭借19个过评品种(一致性评价)成最大赢家,复星、石药则在抗感染领域展开“狙击战”。过评品种数量直接决定企业投标资格,促使行业研发投入同比增23%(2024年数据)。

  • 供应链重塑
  • 某中标药企透露:“现在要比拼从原料药到冷链物流的全链条成本控制。”例如氨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要求-20℃储运,倒逼企业升级仓储体系。
    未中标企业则面临残酷洗牌。某小型药厂负责人坦言:“失去集采市场相当于丢失半壁江山”,行业并购案例较上年度激增40%。

    三、政策深水区的“中国方案”

    本次集采凸显三大创新:
    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临床使用量-企业产能”实时监测系统,避免药品短缺;
    分层竞价策略:对专利到期原研药设置单独竞价组,既压虚高价格又保质量;
    边疆地区倾斜:青海等省份获得额外配送补贴,解决“最后一公里”供应难题。
    专家指出,这种“以量换价+精准调控”模式,正在为全球医药政策提供新范式。
    从药价到医疗生态,第十批集采的青海落地只是一个缩影。当60%的降价红利转化为1400亿市场的结构优化,中国正在证明:医疗改革的终极目标,不仅是让药价“低下去”,更要让创新“活起来”、让患者“治得起”。 下一步,随着生物类似药、中成药集采的扩围,这场改革还将释放更大能量。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