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月20日,唐纳德·特朗普宣誓就任美国第47任总统,开启其备受争议的第二任期。与首次执政相比,这次他手握共和党控制的国会两院,政策推行阻力大幅降低。然而,其“美国优先”的激进路线不仅重塑国内政治经济格局,更对全球秩序投下不确定性阴影。本文将从关税政策、国内改革与国际关系三个维度,分析特朗普重返白宫100天内的关键动向及其潜在影响。
关税政策的“核弹效应”
特朗普在就职百日内的标志性动作,是对全球商品全面加征关税的行政令。这一被媒体称为“关税核弹”的政策,表面上以缩小贸易逆差为目标,实则暗含多重意图:
– 经济民族主义的升级:新关税覆盖范围远超2018年贸易战,甚至对放弃美元结算的国家威胁征收100%惩罚性关税。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模拟显示,此举可能使美国GDP损失0.8%,同时推高消费品价格15%以上。
– 地缘政治博弈工具:通过关税施压,特朗普政府要求北约盟友增加军费分摊比例,并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中国电动汽车进口。这种将贸易与安全捆绑的策略,直接冲击WTO多边框架。
– 国内矛盾的转移:尽管中西部制造业州短期受益,但零售商和农业出口商已联合起诉政府。历史学者戴维·肯尼迪警告,这种“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的翻版”可能加速去全球化进程。
国内改革的矛盾与冲突
在削减政府规模与减税两大议题上,特朗普的政策呈现出理想与现实的撕裂:
由埃隆·马斯克领导的政府效率部(DOGE)推行“裁员30%”计划,但联邦雇员工会的诉讼使改革陷入僵局。更棘手的是,环保署等机构的职能削弱导致多个州提起违宪诉讼。
虽然白宫宣布将企业税率从21%降至15%,但国会预算办公室测算显示,若不加税或削减福利,十年内财政赤字将突破2万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团队暗示可能以关税收入填补缺口——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被布鲁金斯学会批评为“财政幻觉”。
取消学生贷款减免、缩减医疗补助等政策引发年轻选民强烈反弹,而化石能源行业的税收优惠则巩固了传统基本盘。皮尤研究中心调查显示,美国民众对经济前景的乐观指数已跌至2009年以来最低。
国际秩序的震荡余波
特朗普的单边主义在外交领域制造了持续性冲击波:
– 盟友信任体系的瓦解:德国总理公开指责“北约脑死亡”,法国推动欧盟建立独立防务基金。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沙特、巴西等国开始探索非美元能源交易机制,动摇了二战后的美元霸权基础。
– 气候行动的倒退:退出《巴黎协定》后续协议、批准北极石油开采等举措,使美国成为G7中唯一的“气候叛逆者”。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警告,这可能引发全球减排行动的连锁性溃败。
– 科技竞争的新战线:对中国半导体技术的极限施压反而刺激欧洲加速自主芯片研发。地缘政治专家格雷厄姆·艾利森指出:“技术民族主义正在催生平行的科技体系。”
—
百日执政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特朗普2.0时代的核心特征:以牺牲长期稳定性换取短期政治收益。关税武器化虽带来谈判筹码,却透支了美国的经济信用;国内改革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失衡,埋下社会动荡的引信;而对外关系的功利主义转向,正在重塑21世纪的地缘政治图谱。当“不可预测性”成为最大确定性时,世界或许需要准备好迎接一个更加破碎化的国际秩序。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