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偵探日誌 Case #0421-NADH
*「當保養品開始談細胞代謝,是科學突破還是行銷話術?本鼴鼠挖到一罐要價5800的『能量膠囊』,dude,這價格夠我買三件vintage皮衣了…」*
—
西雅圖陰雨天的化妝台謎團
凌晨三點,我的iPhone跳出某KOL狂推「NADH膠原飲」的限動。身為前百貨公司櫃姐(對,就是那個被Black Friday人潮踩爛Air Force的苦主),現在看到「細胞級抗老」這類標語總會手癢想調查。台灣品牌Mifiya米菲亞搞了個「內服外敷白金套餐」,聲稱用「人體發電廠」NADH搭配膠原蛋白——這組合是美容聖杯還是智商稅?抓緊你的環保購物袋,我們要潛入分子層級了。
線索一:NADH是細胞的「紅色小藥丸」?
實驗室白袍們沒唬爛,NADH確實是線粒體發電的關鍵貨幣。但把這種遇光死、遇水掛的嬌貴分子塞進保養品?Mifiya的納米包裹技術有點東西:用脂質體當裝甲車護送NADH突破角質層防線。他們公布的數據很誘人:28天皺紋減少19%,但我的偵探鼻子聞到貓膩——受試者有沒有同時戒糖防曬?畢竟去年某大牌「胜肽精華」的臨床測試就被抓包受試者全員打了雷射。
線索二:內服+外用的「雙面間諜戰術」
這系列最狡猾(或說聰明)的是玩「裡應外合」。膠囊裡NADH像特攻隊潛入血管鎮壓IL-6發炎因子(Black Friday熬夜臉的宿敵),而精華液的緩釋膠原蛋白則在表皮築城牆。但seriously,那個微生物發酵膠原蛋白的素食認證…本鼴鼠在二手店挖到的2015年論文顯示,口服膠原蛋白吸收率不到15%。不過當我發現他們添加了維他命C當「分子計程車」,突然理解為什麼46歲使用者被誤認打音波——這根本是生化版的聲東擊西!
線索三:價格標籤上的微表情
新台幣5800元定位在「輕奢醫美」區間,比打一次鳳凰電波便宜,但足夠買12杯西雅圖精品咖啡。鎖定35+女性這招高明:她們經歷過早C晚A的護膚黑暗期,現在更信「數據說話」。不過我臥底FB社團發現,真正持續回購的是那些「被老公問是不是換了粉底」的太太們——果然,虛榮心才是最好的復購催化劑。
結案報告
Mifiya這套組合拳確實打中熟齡肌的痛點:用生澀的「細胞自噬」術語包裝簡單邏輯——缺能量就補NADH,垮塌就塞膠原蛋白。雖然口服效果仍有爭議,但那個「28天見效」的數字遊戲玩得漂亮(畢竟信用卡帳單周期也是28天)。朋友們,與其糾結分子式,不如記住本偵探的名言:*「最有效的抗老術,是讓別人以為你買得起5800的膠囊。」* 現在誰要陪我去Goodwill挖寶?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