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税战争背后的经济迷思:谁在为贸易保护主义买单?
肯·格里芬——这位管理着千亿资产的Citadel对冲基金创始人,最近在Milken Institute全球会议上抛出一颗“炸弹”:他将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称为“对中产阶级的隐形征税”,并警告这可能导致美国滑向“寡头资本主义”。这位共和党传统金主的尖锐批评,揭开了贸易保护主义华丽外衣下的真实成本。
“赢家与输家”的游戏
格里芬反复强调,关税本质是“政府人为挑选经济赢家”的危险实验。他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举例:中国进口的钢铁关税虽保护了少数本土钢厂,却让依赖钢材的小型制造企业成本飙升20%以上。“这就像强迫超市只卖本地种植的菠萝——最后货架空荡荡,价格标签让人心跳骤停。”更讽刺的是,美国制造业就业率在关税实施后仅微增0.3%,而因此损失的物流、零售岗位却高达其五倍。当政府代替市场做选择,结果往往是“用显微镜解决望远镜的问题”。
消费者钱包的慢性失血
Bloomberg采访中,格里芬算了一笔残酷的账:一个年收入5万美元的四口之家,每年要为关税多支付约1200美元。这相当于隐形消费税——而且越低收入群体负担越重。就像西雅图那家我常去的二手书店老板抱怨的:“进口绘本涨价后,妈妈们开始用手机给孩子念电子书。”更隐蔽的是美元贬值效应: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数据显示,关税使美元对一篮子货币贬值8%,这意味着所有进口商品(包括药品和汽车零件)都在变相涨价。当普通人为一打鸡蛋多付0.5美元时,华尔街的避险基金却通过汇率波动赚得盆满钵满。
国家品牌的信任危机
在Semafor峰会上,格里芬指出更长期的伤害:美国正从“规则制定者”变成“规则破坏者”。当特斯拉上海工厂因为报复性关税推迟投产,当荷兰光刻机企业因技术封锁转向韩国合作,这种信誉损伤“需要一代人的时间修复”。就像我那个在苹果供应链工作的线人透露:“现在亚洲合作伙伴签合同时,都会要求附加‘特朗普条款’——专门针对政策突变的违约金。”当“美国优先”变成“美国孤立”,硅谷的创新生态也在付出代价。
—
这场关税战争像极了超市里的“限时促销”——广告牌写着“拯救本土就业”,小字却标注“最终解释权归政府所有”。格里芬的警告值得玩味:当白宫用18世纪的重商主义工具应对21世纪的全球供应链,结果可能是中产阶层被剪羊毛、小企业窒息而亡,而真正的赢家只有那些能游说政府的行业巨头。或许正如我在Goodwill二手店淘到的绝版经济学课本所说:“任何试图用围墙保护繁荣的尝试,最终都会发现围墙内只剩下一地碎砖。”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