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能靠经济衰退翻身吗?》

关税、推特与衰退时钟:当特朗普经济学遇上黑色星期五的幽灵

(商场鼹鼠的现场笔记)
Dude,让我们把时间拨回2018年那个诡异的黑色星期五——我在西雅图某百货公司整理被扯烂的”50%OFF”标牌时,突然意识到:消费者抢购打折电视的疯狂,和特朗普政府向全球甩关税大棒的姿态,本质上都是同一种焦虑的产物。只不过前者是对钱包的恐慌,后者是对”美国优先”的偏执。今天,本消费侦探要带你们破解的谜团是:为什么这位自称”交易艺术大师”的总统,反而让经济衰退的时钟走得更快了?

第一现场:关税政策如何成为信心粉碎机

还记得那些印着”Made in China”却突然涨价的圣诞装饰吗?2018年3月起,特朗普政府对钢铝加征25%和10%关税的操作,就像往全球化供应链里扔了颗深水炸弹。本鼹鼠在二手店蹲点时发现,连 Salvation Army 的捐赠箱里都堆满了”关税受害者”——中国制造的廉价咖啡机被原主人抛弃,因为替换滤网的价格翻了三倍。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当时在国会听证会上欲言又止的表情简直能当表情包:”关税可能会…呃…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翻译:要完犊子)。Newsweek 挖到的数据显示,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在关税战高峰期暴跌6.3个点,相当于全美家庭突然集体患上”购物车放弃综合征”。

第二线索:白宫里的”经济占卜师”

Seriously,特朗普经济团队的操作比我在二手店淘到的故障电子鸡还魔幻。他们坚持认为”短期阵痛=长期增益”,却拒绝提供疼痛持续期的具体数据。诺贝尔奖得主赫克曼在采访中翻的白眼都快突破天际:”这就像告诉病人截肢能增强体质,但拒绝讨论假肢费用。”
最讽刺的是2019年8月,当国债收益率曲线出现倒挂(经典衰退信号)时,总统在推特上发的”我们经济史上最强!”配图,用的居然是2017年的旧数据。我在零售业当柜员时就学会了一件事:当顾客大喊”我根本没超支”却偷偷把商品放回货架时,就是信用卡刷爆的前兆。

全球连锁反应:当贸易战变成集体蹦极

中国对大豆加征25%报复性关税那天,我亲眼见证亚马逊仓库的临时工们用叉车玩起了行为艺术——他们把滞销的美国大豆油堆成了”特朗普发型”的造型。欧盟更绝,给哈雷摩托和波本威士忌加税的操作,直接让肯塔基州和威斯康星州的选民开始怀疑人生。
《纽约时报》那段被反复引用的”短期痛苦长期收益”论,在现实中演变成了:威斯康星州的奶农不得不倒掉滞销牛奶(短期痛苦),而中国消费者学会了爱澳洲奶粉(长期收益…给澳洲的)。这种”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剧本,连我在折扣店遇到的极端抠门大叔看了都直呼内行。
(撕开真相的收银条)
消费侦探的最终报告显示:特朗普经济学的最大悖论在于,它用保护主义的盾牌砸烂了自家商店橱窗。那些被关税抬高的进口零件价格,最终体现在沃尔玛的价签上;那些被激怒的贸易伙伴,转头扶持起了竞争对手;而那些”让制造业回流”的承诺,在自动化浪潮前脆弱得像黑色星期五限购1件的促销海报。
朋友们,这就是为什么我现在更爱二手店——当整个国家都在玩高风险的经济俄罗斯轮盘赌时,至少这里的商品价格早就跌到底了。不过说真的,要是连我们这些商场鼹鼠都开始做衰退预案了…或许该听听鲍威尔没说完的那后半句话?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