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火药桶:印巴停火协议为何总在“重启-破裂”中循环?
——
克什米尔实控线附近的炮声又一次撕碎了纸面上的和平。2024年5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宣布达成全面停火协议,约定停止陆海空所有军事行动。然而协议生效仅数小时,双方便互相指责对方“重大违反”,边境交火事件激增。这似曾相识的剧本,在过去二十年间已上演了至少十余次。
为什么南亚次大陆的和平总是如此脆弱?这场看似无解的冲突背后,隐藏着历史积怨、战略博弈与国内政治的复杂缠斗。
一、停火协议:用纸包火的传统艺能
印巴的停火协议从来不是和平的起点,而是新一轮博弈的筹码。根据印度外交部披露的细节,本次协议包含两项核心条款:一是双方军队撤回至2019年军事对峙前的阵地,二是设立军事热线处理突发事件。但协议墨迹未干,巴基斯坦便向印度旁遮普邦的军事基地发射导弹(尽管印度称“全部拦截”),印度则报复性炮击巴控克什米尔的哨所。
这种“协议即破局”的模式早有先例。2003年停火协议维持了相对平静的十年,但2013年后年均违反次数突破2000次;2021年双方再度承诺停火,结果当年冲突导致近百名平民死亡。“停火对印巴而言不是终点,而是战术喘息。” 新德里智库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的分析师指出,“双方都在利用协议窗口重新部署兵力或测试对方底线。”
二、克什米尔:伤口上反复撒盐的“主权游戏”
克什米尔问题像一根刺在两国喉间的鱼骨。1947年分治遗留的领土争议,因2019年印度取消印控克什米尔自治地位而再度恶化。巴基斯坦以“支持克什米尔自决”为名强化边境军事存在,印度则通过《公民身份法》进一步挤压巴方战略空间。
经济成本让冲突更显荒诞。印度在克什米尔驻军年均耗资40亿美元,巴基斯坦军费占比超GDP4%,双方却都有近1/4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讽刺的是,冲突本身成了转移国内矛盾的利器:印度人民党借“对巴强硬”巩固民族主义票仓,巴基斯坦军方则通过塑造“印度威胁”维持政治话语权。
三、大国角力:谁在给火药桶递打火机?
印巴冲突从来不是双边问题。中国“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巴经济走廊穿越巴控克什米尔,引发印度强烈反对;美国一边向印度出售F-35战机,一边以反恐名义向巴基斯坦提供军事援助;俄罗斯则成为印军60%武器的供应方。
更微妙的博弈在于核威慑。两国拥有合计约340枚核弹头,但指挥系统透明度极低。2019年印军空袭巴拉科特后,巴基斯坦曾威胁“使用战术核武器”,而印度“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也在2022年出现松动表述。“核按钮的存在让双方敢于玩边缘政策,” 日内瓦裁军研究所报告警告,“但一次误判就可能引发链式反应。”
——
停火协议的反复破裂,暴露了南亚安全架构的深层病灶:缺乏有效的第三方监督机制(联合国观察员仅能记录违规而无法制裁),经济互联互通几乎为零(两国贸易额不足20亿美元),而民粹主义更将妥协等同于投降。
或许正如伊斯兰堡街头一名老兵所说:“这里的和平就像雨季的彩虹——人人都说见过,但没人能真正抓住。”当“违反停火”成为例行公事,真正的危机不是炮火再起,而是世界已对这场漫长的冲突感到麻木。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