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购物侦探日记:当航空业遇上AI与区块链,谁在偷走你的行李费?
*“Dude,你最近有没有发现——明明订了同样的经济舱,隔壁座的家伙居然能用半价升级到豪华餐?而我连托运行李都要被收‘超重智商税’?”* 记录本上的咖啡渍还没干,我,Mia Spending Sleuth,已经嗅到了航空业的消费阴谋。这次的目标不是黑五疯抢的折扣货架,而是三万英尺高空的技术暗战。
—
第一案发现场:AI如何把“宰客”变成“宠粉”?
航空公司的定价算法曾经是个黑箱,但现在,AI把它变成了精准的“消费心理探测器”。ITA Airways用AI预测乘客的“脆弱时刻”——比如凌晨红眼航班,你的手机突然弹出“加200元升舱”的广告,“Seriously?它怎么知道我此刻困到愿意卖掉灵魂换张床?”
更绝的是Sabre的AI系统,Aeromexico用它玩起了“千人千价”:常飞旅客看到的是免费行李额,而像我这种一年只飞两次的菜鸟,页面角落永远飘着“附加服务推荐”的幽灵弹窗。Delta的AI忠诚度计划更狠,它甚至能算出你为了攒里程愿意多绕三个中转站——“朋友们,这不是科技,这是PUA啊!”
(*翻出旧账本:当年我在沃尔玛收银时,可没敢对顾客说“买够100刀才能解锁购物车使用权”!*)
—
第二线索:区块链的“透明魔术”与行李失踪之谜
区块链号称“不可篡改”,但航空公司的应用方式让我笑出鹅叫。IATA Travel Pass让你“掌控自己的数据”?“得了吧,它只是把‘我们弄丢了你的护照复印件’升级成‘区块链证明我们弄丢了’。”
SITA的FlightChain用区块链记录航班信息,可上次我的托运行李被运到南极时,地勤人员依然一脸无辜:“系统显示它在链上……但链子可能断了?”(*备注:查查区块链和行李传送带是不是同一个“链”*)。至于货运管理,区块链确实能追踪那箱挪威三文鱼的旅行路线——“可我的行李箱为什么总在‘环游世界’板块夺冠?”
(*二手店经验谈:透明标签不等于不打折,同理,透明数据不等于不收费。*)
—
终极解密:当AI遇见区块链,你的钱包才是试验品
这两项技术的“梦幻联动”,简直是航空公司的“省钱永动机”。AI用区块链数据预测你愿意为延误险付多少钱,而区块链则确保涨价记录“合法合规永不删除”。比如维修记录上链后,AI立刻建议:“这位乘客的航班引擎历史故障率3%——现在推送‘优先改签套餐’!”
更荒诞的是“智能合约自动理赔”:你的航班取消后,AI秒速计算出“赔偿10积分最不易引发投诉”,而区块链在一旁盖章:“条款第8页第3行已写明,反对无效。”“朋友们,这就像二手店标价‘复古风破洞毛衣’——科技只是给老套路穿新衣。”
—
结案陈词
作为一只在消费陷阱里打洞的“商场鼹鼠”,我必须说:AI和区块链的本质,是让航空公司从“随机薅羊毛”进化到“精准薅羊毛”。下次看到“智能定价”时,记得默念我的侦探守则:“科技越炫,账单越险。”
(*P.S. 本文写作时,我的AI助手建议我加一句“未来会更美好”——但我的区块链钱包记录显示,它上次说完这话就自动续费了年费会员。*)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