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伊重启核谈 红线之争难解

美伊核谈判僵局:红线、制裁与外交博弈的2025年新回合

(引言)
2025年5月的阿曼马斯喀特,热浪裹挟着波斯湾的潮湿空气,而比天气更焦灼的是美伊两国谈判代表的神经。自2018年美国单方面退出《全面联合行动计划》(JCPOA)后,伊朗核问题便陷入“制裁—对抗—再谈判”的循环。如今,在特朗普政府重返中东舞台的阴影下,这场被阿曼斡旋的谈判能否打破僵局?双方的红线究竟划在哪里?

一、谈判重启:从罗马到马斯喀特的“外交探戈”

2025年4月12日,伊朗与美国在罗马的间接接触被视为“破冰信号”——这是七年来两国最高级别的核谈判。但细节暴露了分歧:伊朗坚持谈判必须在改革派总统佩泽什基安任内推进,而美方则要求先解决铀浓缩问题。阿曼的介入像一场精密调停,马斯喀特成为继罗马后的新谈判地,但选址争议(伊朗强硬派反对在西方盟友意大利谈判)已预示了博弈的复杂性。
值得注意的是,双方代表阵容暗藏玄机:伊朗外长阿拉奇以“技术专家”姿态出场,而美方特使威特科夫则是特朗普中东政策的执行者。这种组合既保留对话窗口,又为国内强硬派留下回旋余地。

二、红线之争:浓缩铀与革命卫队的“不可谈判性”

伊朗最高领导人多次强调两条“绝对红线”:铀浓缩权利革命卫队地位。尽管2015年JCPOA将浓缩度限制在3.67%,但2025年的伊朗已具备60%丰度的技术——接近武器级门槛。德黑兰声称这是“医疗用途”,但美国情报部门指控其“实质性突破”。
更棘手的是革命卫队问题。作为伊朗地区代理人网络(如黎巴嫩真主党)的实际掌控者,革命卫队发言人直言:“防御能力不是筹码。”而特朗普政府则要求将“代理人活动”纳入谈判,否则威胁启动“次级制裁”(即惩罚与伊朗贸易的第三国)。这种“釜底抽薪”策略曾在2018年重创伊朗经济,但也导致JCPOA彻底崩盘。

三、制裁与时间赛跑:谁在消耗谁的耐心?

谈判桌外,经济战持续发酵。2025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新法案,对伊朗石油出口实施“全供应链封锁”,甚至波及中印等买家。伊朗则以“加速离心机安装”回应,但内部矛盾浮现:改革派希望换取制裁解除以缓解通胀(2025年伊朗通胀率高达45%),而保守派则借核计划凝聚民族主义情绪。
时间或许是最大变量。特朗普为谈判设下“2025年底期限”,扬言“外交失败就采取军事选项”;伊朗则拖延战术明显,阿拉奇称“谈判需数年”。阿曼的调停像在走钢丝——既不能让美国失去耐心,又需为伊朗保留颜面。
(结论)
2025年的美伊核谈判,本质是一场“相互测试底线”的消耗战。伊朗用“红线”捍卫政权合法性,美国以制裁施压却忌惮战争成本,而阿曼的斡旋如同在沙漠中寻找绿洲。若双方无法在浓缩铀丰度或制裁解除顺序上妥协,JCPOA的悲剧或再度重演。唯一确定的是:无论谈判结果如何,中东地缘格局都将迎来新一轮震荡。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