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盈利指引失效时如何思考股市


盈利指引:投资者的指路明灯还是市场幻觉?
Burton Malkiel曾将股市比作一场“随机漫步”——但至少在过去,投资者还能依赖公司的盈利指引(earnings guidance)作为路标。然而,如今这条路上迷雾重重:2023年4月的数据显示,141家市值超20亿美元的美国公司暂停发布盈利指引,数量甚至超过全球金融危机时期(AllianceBernstein)。当企业集体选择“沉默”,投资者是否真的在黑暗中摸索?这场关于盈利指引的争议,背后隐藏着市场信任、短期主义与长期博弈的多重谜团。

盈利指引的双刃剑效应

盈利指引的核心矛盾在于其“自我实现的预言”属性。公司每季度发布的盈利预测像一剂强心针,直接影响分析师的评级和投资者的决策链。例如,一份乐观的指引可能引发买入狂潮,而保守的预测则可能触发抛售。但问题在于,企业常通过“预期管理”玩心理游戏:故意压低指引以确保实际业绩“超预期”,从而刺激股价短期上涨。
这种策略的代价是信任透支。研究表明,市场对盈利指引下调的反应强度远超上调——即使某季度业绩亮眼,一次意外的指引下调仍会引发恐慌性抛售。更讽刺的是,频繁发布指引的公司反而陷入“季度业绩焦虑症”,被迫为短期数字疲于奔命,而年发指引的企业则能更灵活地应对市场波动。

当指引遇上黑天鹅:2020年的启示

盈利指引的脆弱性在极端市场环境中暴露无遗。2020年第四季度,尽管企业盈利普遍超预期,股市却反应冷淡。这一现象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当宏观经济风暴(如疫情、通胀或地缘冲突)来袭时,微观的企业指引可能瞬间失效。投资者转而紧盯美联储政策或失业率数据,单家公司的盈利预测沦为次要参考。
这也解释了为何越来越多企业选择撤回指引。在不确定性成为新常态的今天,精确预测未来三个月盈利的难度不亚于预测天气——当特斯拉因供应链危机被迫撤回2022年指引时,马斯克干脆称其为“徒劳的猜谜游戏”。

后指引时代:模糊性反而更健康?

撤指引潮流的反对者警告,这可能加剧市场波动。没有路标的丛林里,投资者更容易被情绪和谣言左右。但支持者认为,这反而能倒逼企业转型长期思维。微软在2020年宣布停止发布季度指引时,CEO纳德拉直言:“我们要用年度指标取代季度杂音。”
更激进的实验来自“反指引阵营”。亚马逊早已停止提供具体盈利预测,转而公布宽泛的区间值;巴菲特则几十年如一日地拒绝提供指引,坚持用“内在价值”说话。这些案例暗示:当市场学会接受模糊性,资本配置或许能回归业务本质而非数字游戏。

关键结论
盈利指引从未像今天这样充满悖论:它既是投资者依赖的决策工具,又是企业操纵预期的道具;既能稳定市场预期,也可能助长短期主义。当141家公司集体撤指引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信任危机,更是资本市场的范式转变——或许未来的赢家,属于那些能平衡透明性与战略定力的企业。毕竟,在随机漫步的股市中,最好的路标可能是拒绝被路标绑架的勇气。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