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伙计们,让我们来聊聊这个疯狂的经济谜团:为什么美国经济在2023年像个喝了两杯浓缩咖啡的华尔街交易员一样亢奋?所有专家都预测要衰退,结果GDP却跳起了Disco。这背后是两套截然不同的经济政策在较劲——Bidenomics和Trumpnomics,就像沃尔玛和Whole Foods的市场策略对决。作为在黑色星期五人潮中幸存的前零售店员,我Mia Spending Sleuth今天要带你们深扒这场价值23.7万亿美元(没错,这是美国2023年GDP)的世纪大案。
第一现场:政策工具包大搜查
拜登的团队显然把政府支票簿当成了魔法杖。根据OMFIF的数据,那些基础设施法案简直是在向经济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860万个工作岗位!这让我想起Target清仓时临时雇用的季节工,只不过这次是永久性岗位。更绝的是家庭收入平均增加4800美元,够买12双限量版Yeezy,或者支付西雅图三个月房租的零头。但侦探的直觉告诉我,那些被撤销的富人税减免就像被退回的网购包裹,总有人会投诉。
而特朗普团队的经济工具箱里装着三样东西:减税电锯(2017年法案把企业税从35%砍到21%)、关税盾牌(中国进口商品平均关税从3.1%飙升至19.3%),还有监管粉碎机(联邦公报页数比奥巴马时期少了1/3)。我在二手店见过太多”Made in USA”标签因为关税政策突然走红,但价格标签上的数字也让顾客直挠头。
第二幕:经济实验室的对照组
拜登的经济培养皿里长出了奇怪生物:政府支出占GDP比例冲到24.3%,是和平时期最高纪录。这就像给超市所有商品贴补贴价签,但收银台系统用的是上世纪的老代码——财政部数据显示,2023财年赤字激增23%。不过失业率3.4%的数字确实漂亮,堪比经过算法优化的TikTok网红滤镜。
特朗普的对照组则上演着自由市场真人秀。企业税减少让标普500公司股票回购创下1.3万亿美元纪录,但就像把Whole Foods的有机食品倒进折扣店——劳工部数据显示,制造业岗位增长始终没突破50万大关。最戏剧性的是贸易逆差:虽然对中国逆差缩小了15%,但越南和墨西哥的进口填补了空缺,总逆差反而扩大了7%。
证物分析:消费者行为测谎仪
作为商场鼹鼠,我发现个有趣现象:在Bidenomics下,亚马逊Prime会员购买家居装修产品的频次上升37%(感谢基建法案带动的房产热),但储蓄率却跌到疫情后最低的3.4%——活像领到工资就冲进苹果店的青少年。
而Trumpnomics时期的数据则像份矛盾的心理报告:虽然家庭可支配收入因减税增加2.1%,但关税导致的物价上涨让沃尔玛购物车平均金额多了18美元。我在Goodwill二手店亲眼见证过,那些被关税逼疯的小店主开始成箱收购中国产的”瑕疵品”。
最终审讯:政策遗产的交叉质证
现在两套政策在历史法庭上互相指控。拜登的支持者举着1.2万亿美元基建法案当证物,反对派则指着6.3%的通胀数据尖叫。特朗普的辩护律师团搬出3.5%的GDP增长率记录,检察官立刻播放中小企业破产数量上升12%的监控录像。
最精彩的莫过于美联储这个陪审团——他们在2023年加息幅度堪比星巴克咖啡因浓度,既不敢完全否定Bidenomics的刺激效果,又得应对Trumpnomics留下的3万亿美元减税窟窿。就像我那个在美联储工作的前同事吐槽的:”这就像同时要解冻火鸡又不想烤焦表皮。”
—
真相时刻到来了朋友们:没有完美的经济政策,只有不同的风险偏好。Bidenomics像用政府信用卡狂买有机食品,Trumpnomics则像把所有钱押注比特币。但有趣的是,2023年消费者用实际行为投了票——个人消费支出增长4.2%,证明无论政策风向如何,美国人永远相信购物疗法。就像我奶奶常说的:”经济好不好,看看梅西百货的停车场就知道。”现在那里可是一位难求呢。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