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关税冲击 三大银行盈利波动加剧


新加坡银行业:在关税风暴中稳健前行的金融三巨头
过去一年,新加坡三大银行——星展银行(DBS)、大华银行(UOB)和华侨银行(OCBC)的表现堪称“逆风飞翔”。尽管全球经济阴云密布,这三家银行却以平均超过30%的股价涨幅(DBS甚至高达54.8%)轻松跑赢新加坡基准股指STI的22.7%涨幅。然而,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突然宣布的关税政策,像一场毫无预警的热带暴雨,浇灭了市场的乐观情绪。更棘手的是,新加坡元对美元汇率同期升值约5%(1美元兑1.29新元),进一步压缩了银行的汇兑收益空间。这场由政治博弈引发的金融风暴,正考验着亚洲金融中心的应变智慧。
关税的“蝴蝶效应”:从企业账本到银行资产负债表
美国加征关税的政策看似针对商品流动,实则像多米诺骨牌般冲击银行业的核心业务。首当其冲的是企业客户——关税推高了进口原材料成本,制造业利润被蚕食后,银行不得不面对贷款需求萎缩和坏账风险上升的双重压力。OCBC在2025年一季度报告中已透露,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标准收紧15%,而DBS更是将贸易融资业务的坏账拨备比例调高至历史平均水平的两倍。
更隐蔽的影响藏在资本市场里。关税不确定性导致投资者纷纷减持风险资产,三大银行的财富管理部门管理规模(AUM)环比下降8%,直接拖累了手续费收入。有趣的是,这场危机也暴露了银行的“求生本能”:UOB迅速将部分投资组合转向东南亚本土债券,利用区域贸易协定规避关税冲击,这一操作使其固定收益业务收入逆势增长3%。
降息倒计时:银行利润的“紧箍咒”还是转型催化剂?
当市场还在争论美联储2025年究竟会降息1次还是3次时,新加坡银行业已开始未雨绸缪。华侨银行率先预警“三次降息”情境下的净息差(NIM)可能收缩0.4个百分点——这对依赖存贷利差的传统业务无异于釜底抽薪。但危机中总藏着转机:DBS趁机大力推广浮动利率贷款产品,这类贷款占比已从去年的35%跃升至52%,相当于为利润装上了“自动调节阀”。
数字化转型成为另一个突破口。UOB投入2亿新元升级的AI风控系统,成功将小微企业贷款的审批时间从5天压缩至8小时;OCBC则通过区块链技术重构跨境支付网络,在关税导致的复杂结算环境中抢占先机。这些举措看似与利率周期无关,实则为银行开辟了技术服务费这一“抗周期”收入源。
韧性密码:资本充足率背后的“新加坡模式”
面对动荡,三大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CAR)仍维持在14.5%的高位,远超巴塞尔协议III要求的10.5%。这并非偶然——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早在2024年就要求银行将压力测试场景更新为“地缘政治冲突+全球滞胀”,这种未雨绸缪的监管文化让本地银行拥有惊人的抗压能力。
但真正的杀手锏在于区域化布局。当关税重创传统贸易航线时,DBS通过其在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的分支机构,将客户引导至新兴市场供应链,其2025年Q1的东盟区收入同比激增22%。这种“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关税篮子”的策略,或许正是新加坡银行业给全球同行上的一课。

风暴尚未结束,但新加坡银行业已证明: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躲避风浪,而在于学会在颠簸中调整航向。当关税政策迫使其他地区的银行收缩战线时,DBS们却用科技赋能、区域深耕和监管协同的组合拳,将危机转化为差异化竞争的契机。未来或许还有更多黑天鹅,但有一件事可以确定——这些银行柜台上摆着的,早已不只有计算器,还有一副精密的商业棋局。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