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里巴巴减持Paytm:地缘棋局下的金融科技变局
西雅图的雨季总让我想起那些在零售业打工的日子——货架上的商品来来去去,就像资本市场的股权交易。而最近阿里巴巴减持Paytm的新闻,简直像一场精心策划的”黑色星期五促销”:先放风声,再打折抛售,最后留下一群围观群众嘀咕:”这波操作到底亏了还是赚了?”(*Seriously, dude*,连我这种二手店淘货专家都嗅到了阴谋的味道。)
蚂蚁撤退:六年投资终成”地缘牺牲品”
2015年,阿里巴巴通过蚂蚁集团(当时还叫Ant Financial)押注印度版”支付宝”Paytm时,双方堪称”蜜月期”。Paytm凭借中国技术+印度市场的组合拳,迅速崛起为当地数字支付龙头。但2020年后,中印关系紧张叠加印度外资审查趋严,蚂蚁的撤退早已埋下伏笔——2023年1月减持3.1%,2025年2月再抛3.16%,直到这次以6.5%折价清仓4%股份(总价2.42亿美元)。
有趣的是,蚂蚁的退出策略像极了我在旧货市场砍价:分批抛售、折扣试探。但地缘政治可不是二手店老板能讨价还价的领域。印度政府要求中国投资者”自愿”减持科技企业股份的政策,让这场交易更像一场”被自愿”的资本撤离。
Paytm的IPO赌局:软银会跟风抛售吗?
蚂蚁的离场让市场把目光转向另一个大股东——软银。这家日本投资巨头曾在2020年向Paytm电商业务注资4亿美元,如今却和蚂蚁一样面临选择:是趁2025年IPO前套现离场,还是赌一把Paytm的30亿美元估值?
Paytm的IPO计划看似光鲜,但隐患不少:
中资撤退潮:印度市场”去中国化”进行时
蚂蚁的退出并非孤例。2024年以来,包括腾讯、小米在内的中资企业已累计减持印度资产超15亿美元。印度政府以”数据安全”为由的审查,让中国投资者如履薄冰——例如小米48亿卢比资产曾被冻结,vivo高管甚至因”税务问题”被捕。
但这场博弈没有赢家:
– 印度科技企业失去中国资本和技术支持后,本土化替代尚未成熟(Paytm的二维码支付技术早期依赖蚂蚁专利);
– 中国投资者则被迫接受”打折出售”的损失,就像我那个在黑色星期五被踩烂的收银台——表面是主动选择,实则满腹无奈。
—
结语
这场资本撤退像极了我侦探笔记里的经典案例:动机(地缘风险)+时机(IPO前夜)+手法(分批折价),一切都有迹可循。Paytm的未来或许取决于它能否像我在二手店淘到的复古牛仔裤一样——把’旧主’的标签撕掉,还能卖出更高的价钱。至于软银和其他投资者?嘿,如果连蚂蚁都选择”雨天收伞”,接下来的戏码恐怕会更精彩。
(*P.S. 下次去印度出差,我可能会带一叠Paytm优惠券——毕竟在资本游戏里,用户才是最后的裁判。*)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