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stake回应SEC审查,力挺非托管质押服务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高速发展,权益证明机制(Proof-of-Stake,简称PoS)逐渐成为数字资产生态的重要支柱。在这种机制下,用户通过锁定一定数量的数字资产参与区块链网络的维护,从而获得一定的奖励,这一过程称为staking。staking不仅是加密领域中重要的收益方式,也成为连接用户与区块链共识机制的关键环节。然而,随着市场监管日益严格,staking服务,尤其是非托管staking的监管框架成为讨论的热点。近期,全球知名非托管staking服务提供商Everstake积极参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监管讨论,努力为非托管staking争取更加清晰的监管指导。这不仅揭示了staking行业的复杂性,也反映了区块链去中心化理念与传统金融监管之间的张力。

理解非托管staking的本质对于厘清其监管属性至关重要。Everstake将非托管staking定义为“验证服务”(Validation as a Service),用户不必将资产交由第三方托管,而是通过自身控制的钱包直接参与区块链网络的验证过程。区别于常见的托管性staking,非托管staking保障了用户对资产的完全控制权,从而降低了对第三方的信任依赖和托管风险。这一运营模式深刻体现了区块链业务模型的去中心化特点,摆脱传统投资合同中的“托管-代理”关系,强调用户作为验证节点的技术参与者身份。换句话说,非托管staking更像是一种技术上的区块链共识参与,而非典型的金融投资行为,这一点对监管定义具有重要影响。

围绕非托管staking是否属于证券发行的问题,Everstake向SEC递交的公开信中提供了深入论述。根据美国证券法,是否构成证券通常需应用“豪伊测试”(Howey Test),判断是否存在投资于共同企业以及通过他人努力获取收益等要素。Everstake指出,非托管staking的奖励来源于区块链网络本身的激励机制,而非依赖于服务提供者的努力,且资产控制权始终掌握在用户手中,因此不符合“投资他人共同企业”的核心标准。这意味着非托管staking不应被视为证券,避免将其纳入传统证券监管框架。Everstake的立场旨在促使监管机构制定更合理、明确的监管政策,既推动行业创新,也防止因过度或模糊监管带来的发展障碍。

监管差异化管理同样是Everstake反复强调的重点。随着staking市场日趋多元,托管staking、流动性staking(liquid staking)和非托管staking各具特点,需要区别对待。托管服务中,资产由第三方保管,风险集中且易引发信任问题;流动性staking通过衍生品增强资产流通性,但也增加复杂度;而非托管staking则强调用户自控资产、技术驱动参与。Everstake还对机构银行等大型玩家涉足验证节点表达了担忧,认为这可能加剧网络中心化,违背区块链去中心化的基本理念。因此,他们呼吁SEC以细化的监管规则平衡安全与创新,既保护投资者利益,又维护技术底层的开放性。此外,Everstake与机构托管服务商Copper等合作,旨在打造融合非托管安全优势与托管便捷性的staking产品,以满足机构投资者多样化需求,推动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不可忽略的是,加密行业的安全挑战依然严峻。2025年2月,Bybit交易所遭遇高达14亿美元的黑客攻击,极大地冲击了市场对staking安全性的信心。为此,Everstake积极采用独立安全审计机构ChainSecurity和Trail of Bits的智能合约及基础设施安全评估,提升服务的防护能力与用户信赖。更重要的是,Everstake坚持用户在staking期间始终持有资产控制权,这种设计最大限度保障了数字资产的安全,强化了非托管staking区别于传统金融产品的独特优势。

综上所述,Everstake与美国SEC的沟通凸显了区块链行业面对法律合规积极正面的姿态,也揭示了staking机制在监管实践中遇到的诸多挑战。非托管staking凭借其用户自主资产控制、技术性较强的验证角色,明显区别于传统证券投资,其监管边界的明确划定对保护投资者利益和激发产业创新都至关重要。未来,随着监管机构和业界的持续互动,staking领域有望迎来更稳定成熟的监管环境,推动区块链产业迈向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消费者和投资者来说,理解不同staking模式的本质和风险,选择合适的服务方案,将是享受区块链红利的关键一环。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