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上市国企三季度亏损揭秘

近九个月来,大部分上市国有企业普遍出现亏损,这一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据多家权威财经媒体报道,特别是达卡证券交易所(DSE)发布的数据表明,17家上市国有企业中,多数在2023-24财政年度前三季度累计亏损高达1401亿塔卡。其中,Titas Gas一家企业便亏损了惊人的947亿塔卡。这组数字不仅揭示了国有企业当前经营环境的严峻形势,也映射出政府政策支持的不足,以及宏观经济压力对企业盈利能力的深远影响。

亏损规模之巨大,远超过去年同期,数据显示,亏损总额较去年增长了近832亿塔卡。这背后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首先,政策支持力度的减弱对国有企业造成显著冲击。过去,有利于国企发展的财政支持和激励政策出现收紧,导致企业难以保持原有的盈利水平。其次,产业结构性问题也不容忽视。许多国有企业主力业务集中于传统能源和公用事业领域,这些行业面临燃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增加以及税务负担加重等多方面压力,直接挤压了利润空间。再次,当前全球和国内经济环境中的通胀居高不下,融资成本不断攀升,消费需求整体趋于疲软,使得国有企业盈利环境进一步恶化。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亏损企业占多数,仍有6家国企报告实现了合计1358亿塔卡的利润,并且这些盈利企业大多是现金流充裕的燃料供应商。它们通过非经营性收入获得较大收益,显示燃料供应领域仍具备较强的盈利潜力。这种两极分化的局面,反映出国有企业内部分化日益明显,部分核心业务仍有韧性,而另一部分则亟需改革。

国有企业亏损的连锁反应不可小觑。从国家层面看,政府身为国企控股股东,不得不承担亏损补贴和额外资金支持压力,这无疑增加了财政负担,并可能限制其他公共项目和社会福利支出的资金空间。与此同时,亏损频现也严重影响投资者信心。市场对国有企业预期降低,股价承压,融资渠道受阻,尤其对于资本密集型行业,企业的持续运营能力遭到怀疑,进而妨碍资金流入和新项目启动。此外,盈利能力弱化还阻碍了国有企业对业务的扩展和技术升级,导致产业竞争力下降,难以与私营部门或外资企业抗衡,在市场份额上逐渐失利。亏损背后还暴露出管理体制和效率上的诸多问题,包括企业在民营化探索、管控机制改革以及成本控制方面的短板,这些都影响到整体经济的活力与健康发展。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政府和国有企业必须携手采取有效措施扭转这一颓势。首先,政策层面亟需强化扶持与结构调整。政府应科学评估国有企业在产业链中的战略定位,制定更具针对性、持久性的支持政策。例如,合理的税收减免、专项投资补助及运营补贴,都有助于企业改善现金流状况,降低经营负担。其次,深化企业改革和提升管理水平至关重要。推进国企内部治理结构优化,推动管理市场化、专业化,有助于增强运营效率和财务透明度,提升抗风险能力。第三,促进业务多元化和创新驱动发展也必须提上日程。鼓励国有企业探索新兴产业和引进创新技术,减少对传统能源和公用事业的依赖,可以有效分散风险,培育新的增长点。最后,资本市场在国企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强化对国企的风险评估及资源合理配置,推动优胜劣汰,支持具备成长潜力的企业发展,同时降低对效益不佳企业的盲目期待,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环。

总的来说,当前国有企业的普遍亏损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多重外部环境压力与内部管理缺陷交织的结果。虽然挑战重重,但通过精准施策、深化改革与创新驱动,这些企业依然拥有转型升级和恢复盈利的潜力。未来,只有政府、企业和市场三方紧密合作,共同构建一个更具可持续性和竞争力的国有企业生态,才能有效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开创更为光明的未来。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