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制造业一直以来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尤其在昆士兰州,更是承载着大量就业机会和产业发展。然而,近年来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逐渐凸显——制造业的技能短缺。特别是在焊接等技术性岗位上,缺乏高技能人才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制造企业因无法招募到合格工人,不仅生产效率受限,技术升级和创新也被迫放缓。面对这紧迫的挑战,昆士兰州政府和企业正在采取多重策略,试图破解这一困境。
近几年,制造业技术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明显。根据《Manufacturers Monthly》的报道,焊接行业的技术工人长期短缺几乎成了行业常态,严重影响了制造业从传统加工向智能制造转型的步伐。疫情后,虽然整体就业有所回暖,昆士兰更是澳大利亚中唯一实现制造业就业增长的州,但技能缺口并未得到根本缓解。企业为了保持竞争力,被迫采用外包或者加大自动化投入,但这些只是权宜之计,并不能从根本上保障稳定的人才供应。此外,技能缺口还限制了新技术落地,进而影响产业创新能力,形成恶性循环。
对此,昆士兰州政府发起了一场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TAFE Queensland)的大刀阔斧改革。政府调整了TAFE董事会成员,任命业务背景丰富的Vivian Grayson为董事长,带领九人董事会为机构注入新活力。配合2.01亿澳元的预算,新增四个专注于卓越技能培养的TAFE中心,这些“孵化器”将针对制造业及资源行业量身打造课程,强化实用技能培训。此举旨在构建人才培养、教育和就业的无缝对接生态链,确保高质量技术人才的持续输出。同时,制造业技能支持组织Manufacturing Skills Queensland(MSQ)也进行战略升级,强化与企业和院校的合作,推动创新培训方案,填补过去十年劳动力忽视造成的技能缺口。
除了政策驱动,企业自身也在积极寻找解决之道。许多制造企业开始重视内部员工的再培训和技能提升,落实在职培训以适应岗位需求多样化。再加上外包和灵活用工的策略,有效提升了用人弹性,缓解短期内的技术工人紧缺问题。与此同时,加强与职业院校及行业协会合作,推动学生实习和企业见习机会,逐步培养新一代技术工人,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此外,智能制造和自动化设备的引入也成为缓解技能缺口的重要辅助方案。尽管自动化无法完全取代人工技术工种,但它降低了对部分传统岗位的依赖,提高了生产线的整体效率。
技能短缺问题不仅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痛点,更关乎澳大利亚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昆士兰州通过大规模改革教育培训体系,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彰显了从政策层面解决实质问题的决心。企业层面同样需要积极拥抱变化,通过提升员工技能、灵活用工和智能化升级多管齐下,增强竞争优势。未来,政府、教育机构和企业三方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合力攻坚技能人才瓶颈,将是推动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关键所在。唯有如此,澳大利亚制造业才能持续焕发活力,助推国家经济迈向更加繁荣的明天。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