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A将监控稻农遭遇低价收购问题

近年来,菲律宾大米市场愈发复杂,像一幅难解的拼图,涉及粮食价格波动、农民收入保障以及国家粮食安全等多重因素交织。国家粮食局(National Food Authority,简称NFA)作为掌控市场的关键玩家,在稻米价格制定、采购规模调整及进口政策制定上动作频繁,直接影响着粮食供给链的稳定性和农民的生活状况。要揭开这个市场的迷团,就不得不从政策调控、采购策略和进口博弈这三个角度逐一理清。

粮食价格波动与政策的应对

2018年,菲律宾遭遇食品价格上涨引发的通胀冲击,大米价格尤为刺眼。这时,政府拗不过市场压力,放开了稻米进口限制,试图通过进口来缓解国内供应紧张和价格飙升的局面。这看似短期奏效——进口米注入市场令零售价格暂时稳住了,但隐患也随之浮现:大量低价进口米涌入,让国内稻米的“farmgate price”(农户销售价格)被压得惨不忍睹。农民的收入就像被打了个结,挣扎在供应链的最底端。

近几年,政府意识到单靠进口挤压价格的做法终究不可持续,开始加强对大米市场的监管,严防价格垄断和交易不公。农民团体的呼声愈发响亮,要求NFA提升收购价,尤其提出将稻谷收购价定在20比索左右,强调应该大力推动本地采购,建立稳健的应急库存,减少对进口米的依赖,从根本上保障农民利益。

国家粮食局采购政策的调整与挑战

面对农民的诉求,NFA在2024和2025年间显著调整采购政策。收购价区间由16至23比索提升至17至30比索,焦点放在了干稻谷,最高价格一举提到每公斤30比索,这一举动使NFA在与私人贸易商竞价时更具优势。同时,为满足国家最低粮食储备需求,NFA设定年采购目标约88万吨稻谷,既保证了粮食储备,也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销售管道。

但理想很丰满,落地却不尽如人意。部分地区仍存在NFA采购网络覆盖不足的问题,农民不得不以低价卖给私营贸易商,削弱了政策成效。地方政府在这其中的桥梁作用变得尤其重要,只有推动地方单位与NFA合作,鼓励农民直接销售,才能打通这道堵点,实现价格公平和市场稳定。

进口政策与市场监管的拉锯战

从2019年开始,菲律宾大幅放开稻米进口,将关税调低以刺激市场竞争,目标是压低消费者端的米价。然而,廉价进口米像双刃剑,虽降低了终端价格,却也让农民的售价一度跌至只有7比索,远低于政府定价,农业生产者的经济安全感急剧缩水。同时,监管乏力让中间商和贸易商趁虚而入,控制了采购渠道和零售市场,赚取了超额利润,甚至出现了涨价哄抬和利用信息不对称压低农民价格的现象。消费者权益和农民收入被双重挤压。

2025年起,政府提出统一建议零售价(SRP)和价格范围制度,试图通过价格管控减少操纵空间,营造公平市场氛围。NFA也加强了“卡迪瓦”直营店的运营,携手地方政府以补贴价出售大米,保障弱势群体的米粮供应,稳定了市场预期。此举不仅保护了消费者,也为国内农业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平衡。

综观全局,菲律宾稻米市场是个需要多方博弈的复杂体系。确保农民得到合理回报、避免依赖进口、维护价格稳定以及保障粮食安全,是任何政策都绕不开的核心。NFA作为粮食采购和储备的中坚力量,必须在动态调整采购价格和规模的同时,拓展市场网络,强化地方合作,覆盖更多农户。市场透明度和交易规范也是防止价格操作和垄断的关键所在。进口政策需精准调控,结合科学评估进口量和关税调整,力图在激烈竞争中找到农业生产与消费市场的双赢平衡。

此外,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稻米产量和质量,也越来越成为保障乡村经济和国家粮食安全不可缺少的战略重点。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精细管理,将是菲律宾迈向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真正破解这场市场谜案,才能让农民安心种地,消费者放心买米,也让国家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