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先买后付”(Buy Now, Pay Later,简称BNPL)这种支付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瑞典金融科技巨头Klarna的崛起。这个名字几乎成了BNPL的代名词,吸引了数以亿计的用户。然而,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以及消费者债务风险的积累,Klarna及整个BNPL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压力。
美国市场是BNPL繁荣最明显的一个战场。越来越多的美国消费者开始依赖BNPL来支付日常生活必需品,比如食品和燃油,分期付款在疫情后需求激增。调查显示,选择通过Klarna这类平台购买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者比例显著上升。然而,这背后隐藏着隐忧——逾期还款的情况也日益严重。2024年第一季度,Klarna报告净亏损高达9900万美元,几乎是去年同期4700万美元的两倍。信用损失同比增长17%,达到1.36亿美元。这两个数据赤裸裸地揭示了一个现实:尽管用户基数快速增长,贷款回收的难度也急剧增加。
这波用户增长虽然令人瞩目,但也带来了不小的风险。截至2024年中旬,Klarna的全球活跃用户数已经突破1亿,光是在美国新增的用户就接近3000万。这在表面上显示出公司在美国市场取得了显著成功,但实际上,很多消费者对BNPL产品的负债性质理解不足,误认为这只是简单的“先买后付”,而不是真正的信用贷款。于是,过度消费和债务积累便成了隐形的陷阱,金融监管部门对BNPL行业的关注日渐加剧,直言这一市场处于“狂野西部”的状态。为了防止风险失控,监管机构已计划推出更严格的信用审核规则,推动BNPL平台加强借贷资格认证,减少消费者陷入债务陷阱的可能。
从Klarna的经营策略看,支持庞大贷款发行规模的主要依赖是消费者存款,而非传统银行借贷。这在低利率时代为公司有效控制成本。但随着利率的抬升,存款资金的成本从2022年的6300万美元激增到2024年的3.43亿美元,财务压力日益显现。眼下,Klarna正积极部署人工智能技术以优化贷款审批流程,利用AI精准筛选潜在违约客户,提高贷款回收率。CEO Sebastian Siemiatkowski透露,公司不仅满足于“先买后付”的标签,还将逐步拓展信用卡和数字银行业务,寻求多元化盈利路径。
整个BNPL行业依旧面临不少挑战和不确定性。消费者对BNPL的过度依赖,与其经济实力并不匹配,尤其在通胀和经济波动加剧的背景下,这种高杠杆行为加大个人和家庭的财务风险。与此同时,传统金融机构尚未大规模进入BNPL市场,导致风险共担机制不够充分。随着用户规模继续扩大,信用损失与坏账风险也不过是时间问题。如何在促进消费升级与防范金融风险之间找到最佳平衡,成为Klarna和整个行业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
总结来看,Klarna作为BNPL行业的龙头企业,一方面利用市场机遇快速扩张用户群和业务版图,另一方面则深陷偿债危机和财务压力泥潭。美国消费者削减支出的趋势逐渐显现,逾期还款率和亏损数字的攀升无不映射出宏观经济放缓的严峻现实。未来,Klarna及其同行必须加速风控体系建设,顺应监管要求强化信用审核,并推动业务多元化,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且充满变量的市场环境中谋求稳健发展。同时,消费者也应理性看待BNPL产品,客观评估自己的还款能力,避免误入债务陷阱。唯有监管者、企业与消费者三方协作,BNPL才能摆脱无序状态,真正成为满足消费升级与资金流动需求的有效金融工具,而非泛滥的信用风险制造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