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宣布了一项名为“解放日”的全新关税政策,这一举措迅速引发全球市场震荡,改变了国际贸易的格局。该政策核心在于对大多数贸易伙伴实行至少10%的统一进口关税,尤其是对中国加征高达125%至145%的关税,使得这场贸易风暴的影响波及全球,尤其是对依赖出口的国家和地区造成了明显的冲击。透视这项政策背后的动因与全球反应,我们能窥见当前全球经济秩序正在经历的深刻调整。
“解放日”关税政策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特朗普政府延续其此前贸易保护主义策略的升级版。多年来,美国面临着巨额的贸易逆差和制造业岗位流失,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货物贸易逆差高达1.2万亿美元,自1997年以来,制造业岗位流失超过500万。特朗普和其团队奉行“美国优先”的理念,试图通过强硬关税打击长期以来被视为不公平的贸易规则,尤其是针对中国的高额关税旨在遏制被认为存在国家安全隐患的供应链转移,推动美国制造业回流。与此同时,取消中国部分商品的免税资格,使得低价小包裹和大宗进口商品均需缴纳新关税,进一步加深了贸易摩擦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说,这是一场旨在“重塑全球贸易规则”的贸易攻势。
这波关税风暴对全球市场的冲击迅速而猛烈。全球股市应声下跌,新西兰的NZX 50指数单日跌幅约4%,创下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的最大跌幅。作为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新西兰首当其冲地感受到压力。分析人士指出,10%的关税将直接抬高对美出口产品的成本,尤其影响了以富豪乳业为代表的出口企业,利润空间被挤压。此外,关税加码也推高了机械设备及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成本,进一步抑制了新西兰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创新潜力。亚洲其他经济体如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同样陷入贸易链条重组的困境,企业被迫调整供应链结构,部分生产环节从中国转移,以规避关税壁垒。“去全球化”趋势因此被进一步加速,全球产业链的调整进入一个充满摩擦和不确定性的阶段。
面对这一轮贸易政策的冲击,短期内市场或将经历震荡与增长放缓,然而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这更多是一场“增长冲击”而非不可逆的衰退信号。投资者需重新审视资产配置,加强对供应链变革和区域贸易协定的关注,如印太经济框架(IPEF)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这些多边机制有助于缓解贸易紧张带来的影响。在新西兰本土,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界则需在保护市场和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之间寻找微妙平衡。推动本土产业升级、促进出口多元化成为应对策略的重中之重,以减少对美国单一市场和大宗商品的高度依赖。同时,金融机构需密切关注贸易政策演变,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对冲关税风险,降低外部冲击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特朗普所推动的“解放日”关税不仅是一次征税行为,更是全球贸易体系重构的信号。这场由美国发起的贸易摩擦催化了新的地缘经济竞争,推动全球产业布局向更为分散和区域化演进。虽然当前阶段充满挑战,各国和企业需要以更加审慎和灵活的态度应对政策变化,同时抓住贸易规则重构带来的创新契机。总的来看,这标志着全球贸易步入一个摩擦频繁、充满变数的新篇章,如何在波动中寻得稳定与增长,将成为未来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关键所在。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