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与东盟的经贸关系近年来持续深化,双方自2017年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及《投资协定》以来,贸易与投资规模显著增长。然而,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原有协定中的部分条款已无法完全满足当前需求。为此,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商经局)正积极推动与东盟修订“不符措施清单”(Non-Conforming Measures, NCMs),旨在进一步优化双边经贸合作框架。这一举措不仅关乎香港与东盟的短期经济利益,更对香港巩固国际金融和贸易枢纽地位具有长远意义。
修订“不符措施清单”的必要性
“不符措施清单”是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列明了双方在协定中保留的限制性措施,例如市场准入壁垒、投资限制等。2017年签署的协定虽然为香港与东盟的经贸往来奠定了基础,但随着数字经济、服务业和供应链合作的快速发展,原有清单中的部分条款显得过于保守。例如,在金融服务、科技和专业服务等领域,东盟成员国仍对香港企业设置较高门槛,限制了香港优势产业的拓展空间。此外,全球供应链重组背景下,东盟作为香港第二大货物贸易伙伴(2023年双边贸易额超过1.2万亿港元),双方亟需通过修订清单减少贸易摩擦,提升合作效率。
谈判进展与核心议题
目前,商经局与东盟的谈判已进入最后阶段,重点围绕服务业、金融和投资便利化等领域展开。据透露,修订后的议定书可能大幅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允许香港的金融、法律和科技企业更便捷地进入东盟市场。例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可能对香港金融机构开放更多牌照申请渠道,而越南、泰国等制造业大国则可能简化香港企业在当地投资的审批流程。此外,双方还在讨论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贸易便利性,例如推行电子原产地证书和标准化海关程序,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商经局表示,尽管具体签署时间尚未确定,但目标是争取在2025年内完成修订。
对香港经济的潜在影响
若修订顺利落地,香港企业将迎来更多商机,尤其是在东盟快速增长的科技和物流领域。以金融科技为例,东盟的数字支付市场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1万亿美元规模,香港企业若能凭借修订后的条款抢占先机,有望成为区域产业链的重要参与者。同时,香港作为国际资本进入东盟的“跳板”角色也将增强。例如,通过放宽投资限制,香港的私募基金和家族办公室可能加大对东盟基础设施和新能源项目的布局。此外,专业服务业(如会计、咨询)的出口增长,将进一步巩固香港“超级联系人”的功能。工商界对此反应积极,香港总商会等机构已呼吁政府尽快落实细节,并为企业提供配套支持措施。
从长远来看,此次修订不仅是技术性调整,更是香港应对全球经济变局的关键一步。通过与东盟深化合作,香港既能缓解地缘政治带来的单一市场依赖风险,又能为本地企业开拓新的增长空间。未来,双方在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的协作潜力巨大,而“不符措施清单”的优化将为这些合作铺平道路。商经局需在谈判中平衡开放与风险管控,同时推动本地企业提前布局,确保香港在区域经济整合中持续占据主动地位。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