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行长潘功胜会见世行行长彭安杰

当前,全球经济正经历深刻变革,单边主义抬头、地缘政治紧张、通胀压力持续等多重挑战交织,国际金融治理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维护金融稳定、推动多边合作方面发挥着日益关键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近期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春季会议期间的一系列重要会谈,不仅展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立场,更为应对当前经济不确定性提供了务实方案。

推动国际金融治理改革

潘功胜在2025年4月25日与世界银行的会晤中,重点呼吁改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他特别强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结构已无法反映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权重,亟需通过第十六次份额增资和第十七次份额总检查增强其代表性。这一主张直指当前国际金融体系的“合法性赤字”——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贡献了全球增长的60%以上,但在IMF的投票权占比仍不足40%。
此外,潘功胜指出,单边主义导致的贸易壁垒和供应链碎片化已使全球GDP年增长率损失约0.5%。中国通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的组合拳,成功维持了经济回升势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3%,为全球增长注入确定性。这一表现强化了中国在国际谈判中的话语权,也为改革主张提供了实证支持。

深化中欧金融协作

4月23日至24日,潘功胜与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法国央行行长德加洛的会谈,将区域合作推向实操层面。双方同意通过两项机制强化协同:

  • 中欧央行定期会议机制:聚焦货币政策协调,避免“加息竞赛”对新兴市场的溢出效应;
  • 金融业双向开放:中国承诺缩短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欧盟则表态支持人民币国际化。
  • 值得注意的是,潘功胜特别提到中欧需共同捍卫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系。这一呼吁针对近期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动向,体现了中国“以合作化解分歧”的策略。数据显示,中欧贸易额2024年达8470亿美元,互为最大贸易伙伴之一,金融协作的经济基础坚实。

    中国方案的全球价值

    潘功胜此行释放的信号超越双边关系,直指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痛点。例如,中国推动的IMF改革若落地,可向发展中经济体额外释放6500亿美元特别提款权(SDR),相当于其外汇储备总量的12%。而中欧协作模式则为“去风险”语境下的国际关系提供了新范式——通过机制化对话将经济依存转化为战略互信。
    背景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六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30%。这种“系统性重要国家”的角色,要求其在国际议程设置中承担更大责任。潘功胜强调的“多边主义”并非抽象原则,而是体现为具体行动:从支持非洲债务重组,到牵头制定绿色金融标准,中国正将经济实力转化为制度性权力。
    潘功胜此轮外交行动表明,面对分裂的全球经济格局,中国选择以“改革者”而非“颠覆者”身份参与治理。无论是推动IMF份额调整增强体系包容性,还是通过中欧协作示范大国政策协调,其核心逻辑都是通过制度创新弥合发展鸿沟。这些努力不仅服务于中国利益,更关乎后疫情时代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公信力。当保护主义阴云笼罩时,中国提供的合作方案或许正是世界需要的“安全绳”。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