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活动观察:跨界融合与人文回归
2025年4月26日,一场聚焦中国旅游产业未来的盛会在江西南昌拉开帷幕。这场由中国旅游协会、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及南昌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5年中国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活动”,以”创新驱动·跨界融合”为主题,吸引了来自旅游、文化、教育、体育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在数字化浪潮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中国旅游业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这场会议不仅为行业把脉问诊,更勾勒出未来发展的新图景。
跨界融合:打破产业边界的创新实践
“旅游+”模式成为会议讨论的核心议题。在专题沙龙中,”旅游+演艺””旅游+教育”等创新组合被反复提及。例如,故宫博物院通过沉浸式戏剧《紫禁城上元之夜》将历史文化转化为可体验的文旅产品,年吸引游客超300万人次;而江西本土的”陶瓷研学游”则把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结合,带动景德镇周边旅游收入增长40%。
这种跨界融合不仅限于业态叠加,更体现在资源整合的深度上。杭州亚运会后,”赛事遗产旅游”的案例显示,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与文化旅游动线设计相结合,能延长产业链价值。专家预测,到2028年,中国跨界文旅项目的市场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其中”文旅+科技””文旅+康养”将成为新增长极。
技术赋能与人文坚守的双向平衡
会上发布的《2025文旅科技白皮书》指出,VR导览、AI个性化推荐等技术应用使游客满意度提升27%,但过度技术化带来的”情感隔阂”也引发担忧。敦煌研究院分享的案例颇具启示:在莫高窟数字化工程中,保留讲解员现场解说环节,使科技呈现与人文解读形成互补,游客复游率因此提高15%。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教授李明强调:”元宇宙景区不能替代真实的人际互动。”数据显示,78%的Z世代游客在选择目的地时,更看重”有温度的服务体验”而非”炫酷的技术展示”。这种趋势促使行业重新审视定位——成都”茶馆评书旅游专线”的成功证明,当人脸识别闸机与老艺人说书并存时,技术才能真正成为人文价值的放大器。
情绪价值驱动下的产业日常化革命
会议提出的”情绪价值”概念引发热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调研显示,2024年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中,”情感共鸣”(占32%)首次超过”设施完备”(占28%)。这解释了许多现象:为什么”淄博烧烤”能靠烟火气成为现象级IP?为何”村BA”篮球赛带动贵州台江县旅游收入激增200%?答案在于它们触发了大众对质朴人情味的集体怀念。
这种变化正重塑产业形态。上海”城市微度假”项目将废弃工厂改造为周末市集,北京胡同”咖啡骑行地图”串联起小众店铺,这些案例印证了专家的判断:文旅产业已从”异地观光”转向”生活场景营造”。美团数据显示,2024年”本地深度体验”产品预订量同比增长163%,说明旅游与日常生活的边界正在消融。
从南昌这场会议可以清晰看到,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图景将由三大坐标定义——通过跨界融合激活产业生态,在技术创新中守护人文内核,最终实现对情绪价值的精准捕捉。当越来越多的旅行者不再问”去哪里”,而是关心”感受什么”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密码,或许就藏在这种对”人”的重新发现之中。江西提出的”山水人文共生发展模式”,正在为全国提供可借鉴的样本。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