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战:从美国优先到美国没落

中美关税战:从“美国优先”到“美国没落”

2018年,特朗普政府以“美国优先”为口号,对中国发起大规模关税战,试图通过经济施压扭转贸易逆差。然而五年后回看,这场看似强势的进攻却成了美国全球影响力衰退的加速器。从最初的气势汹汹到如今的骑虎难下,关税战不仅未能实现其宣称的目标,反而暴露了美国经济体系的脆弱性,并意外为中国创造了扩大国际影响力的战略空间。

一、战略误判:当“交易艺术”变成经济负担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建立在两个关键误判之上:一是高估了美国经济的抗压能力,二是低估了中国反制的决心与效能。
失效的施压逻辑
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最高达25%,但中国立即实施精准反制:对大豆等农产品加征125%关税,同步启动稀土出口管制。这种“不对称反击”直击美国痛点——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稀土供应国,其管制措施直接威胁美国高科技产业供应链。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数据显示,美国消费者和企业承担了90%的关税成本,2021年因此多支出570亿美元。
混乱的政策代价
特朗普标志性的“反复横跳”谈判风格(如一周内对华为先制裁后豁免)严重破坏政策可信度。企业因无法预判规则而推迟投资,导致2019年美国制造业PMI跌至金融危机后最低点。更讽刺的是,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在关税战期间反增14%,彻底背离政策初衷。

二、全球反噬:单边主义如何加速孤立

关税战像一块扔进水中的石头,其涟漪效应远超华盛顿预期,最终动摇了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根基。
盟友关系的裂痕
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对欧盟钢铝加税,迫使欧盟首次启动针对美元的“去美元化”措施(如建立INSTEX结算系统)。日本则借机推动《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将美国排除在亚太贸易体系之外。这种“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策略,使得美国在G7峰会上的提案支持率跌至历史低谷。
道德高地的丧失
当美国以“强制技术转让”指控中国时,其自身却通过《云法案》强制获取跨国企业数据。《经济学人》指出,这种双重标准让发展中国家集体转向中国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截至2023年,RCEP成员国贸易量已占全球30%,远超美墨加协定(USMCA)的13%。

三、结构性溃败:从贸易战到体系危机

关税战的深层影响正在美国经济肌理中蔓延,暴露出比贸易失衡更危险的系统性风险。
美元霸权的裂缝
为应对关税战引发的通胀,美联储激进加息导致美债收益率剧烈波动。2022年,中国连续7个月减持美债,沙特等国跟进抛售,引发“去美元化”连锁反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占比已从2001年的73%降至2023年的58%。
制度腐败的显性化
特朗普家族在关税政策周期中的可疑交易屡被曝光:其女婿库什纳的公司在中国关税豁免名单公布前大量囤积相关股票;本人则在宣布对华强硬政策后,迅速批准在华商标申请。这种“政策套利”现象,将美国政治体系的旋转门腐败暴露于全球视野。

多极化时代的转折点

这场关税战最终演变成一场教科书级的战略失误。美国试图用20世纪的手段解决21世纪的问题,结果不仅未能遏制中国,反而促成三大结构性转变:

  • 贸易体系重构:中国通过RCEP和中欧投资协定,成为多边贸易新枢纽;
  • 技术竞争升级:华为等企业在美国封锁下完成13000个零部件国产替代;
  • 全球治理分化:77国集团公开支持中国提出的“非歧视性供应链”倡议。
  • 正如新加坡学者马凯硕所言:“当守成大国用关税代替创新时,它已经在为衰落埋单。”关税战五周年之际,美国通胀仍高于政策目标,制造业回流承诺多未兑现;而中国电动汽车、光伏产品出口额较2018年分别增长470%和220%。这场较量或许早已超出贸易范畴,成为新旧秩序交替的里程碑——单极霸权的终结,从来不以霸权者的意志为转移。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