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政治生态的波动性持续加剧,而2025年4月的最新民调数据再次印证了这一趋势。随着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的政策争议不断发酵,其支持率出现明显下滑,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选民情绪的转变,更揭示了美国社会对权力制衡和经济治理的深层关切。
支持率下滑的多维度表现
综合《纽约时报》、路透社/益普索等权威民调,特朗普的支持率从1月就职时的47%跌至42%-45%,独立选民的支持率更从41%骤降至36%。非选民群体的态度变化尤为显著,支持率在两个月内下降13个百分点。这种下滑速度在近40年的美国总统任期初期极为罕见——皮尤研究中心对比数据显示,特朗普的认可度跌幅远超奥巴马、小布什等前任。值得注意的是,反对率攀升至58%,其中48%的受访者对其经济政策“强烈反对”,凸显了公众不满的强度。
三大核心争议点
1. 经济政策的连锁反应
4月初推出的全球关税政策成为支持率下滑的导火索。59%的民众认为该政策加剧了市场动荡,尤其是中西部制造业州的选民,其不满比例高达62%。进一步分析显示,政策争议不仅限于关税——削减社会福利、放松金融监管等举措均被诟病“加剧贫富分化”。共和党内部也出现分歧,15%的传统保守派议员公开批评政策“偏离务实路线”。
2. 权力扩张的宪政危机
83%的受访者强调“总统必须服从司法裁决”,这一高比例反映了公众对特朗普扩权行为的警觉。其干预大学课程设置、自任国家艺术基金会主席等举动,被《华盛顿邮报》称为“行政权僭越三权分立”。法学专家指出,此类行为已触发74起联邦诉讼,其中最高法院受理的“总统豁免权案”可能成为美国宪政史的重要判例。
3. 国际形象的持续损耗
59%的民众认为美国全球领导力下降,这一观点甚至得到33%共和党支持者的认同。德国马歇尔基金会4月报告显示,欧盟国家对特朗普政府的信任度仅为28%,较拜登时期下降40个百分点。分析人士指出,退出气候协定、削减对外援助等决策,使美国在盟友中的信誉跌至冷战后的低谷。
历史语境与选民结构变化
与里根、克林顿等总统相比,特朗普支持率下滑的独特性在于其速度与广度。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发现,传统支持群体——如未受过高等教育的白人男性——的忠诚度出现松动(支持率下降7%)。更值得关注的是,75%的选民明确反对其谋求第三任期,这一数据在35岁以下群体中高达82%,暗示年轻选民对“强人政治”的强烈排斥。
从深层看,此次民调波动不仅是政策争议的产物,更是美国社会对民主制度脆弱性的一次集体反思。随着2026年中期选举临近,两党围绕经济公平与权力制衡的博弈或将重塑美国政治格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