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峻,如何提升長者的生活品質與安全已成為社會關注焦點。 香港房屋協會(房協)近年積極推動「樂齡科技」,透過智能家居設備監測長者健康狀況,其中「家居感應器」的應用更被視為預防疾病風險的創新方案。這項技術不僅能即時偵測異常行為,還能透過數據分析預警潛在健康危機,為居家安老提供全新可能。
樂齡科技的社會需求與試驗成果
香港65歲以上人口比例預計於2036年突破30%,傳統安老服務面臨人力與資源短缺的雙重壓力。房協自2018年起試驗樂齡科技,將公屋單位改造成「智慧長者屋」,例如在屯門業旺邨安裝逾200組感應器,監測長者活動軌跡、睡眠品質等數據。根據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此類系統可降低獨居長者突發疾病無人察覺的風險達40%。
除了數據監測,樂齡科技也整合社區資源。例如,房協與在地社福機構合作,當感應器觸發警報時,社工能在15分鐘內上門查看。這種「科技+人力」的模式,不僅節省成本,更彌補了香港護理人手不足的缺口。
家居感應器:科技如何守護長者?
這些感應器的運作原理與功能可分為三類:
2024年試行計劃顯示,這套系統已成功預警多起健康危機,包括早期中風、低血糖昏迷等。
推行阻力與社會對話
儘管成效顯著,樂齡科技仍面臨三大挑戰:
– 隱私疑慮:23%受訪長者擔心被監控,尤其抗拒「全天候數據收集」。房協為此舉辦工作坊,解釋數據僅用於健康分析,且經加密處理。
– 技術門檻:部分長者對智能設備感到陌生。房協推出「一鍵通」遙控器,並安排義工上門教學。
– 成本障礙:每戶安裝費約1.2萬港元,目前僅限資助房屋。學者建議參考新加坡「銀髮族科技補助計劃」,提供階梯式補貼。
此外,社會對「科技取代人情」的憂慮亦待化解。有長者坦言:「寧可多見社工,也不要冷冰冰的機器。」這反映科技需與人文關懷並行。
未來:從被動照護到主動預防
房協計劃2025年將服務擴展至10個屋邨,並與醫院管理局合作開發AI預警模型,透過長期數據比對,預測認知障礙症或心臟病風險。另一項實驗中的「智能手環」系統,能在感應器觸發警報時震動提醒長者自主求救,形成雙重保障。
日本與北歐經驗顯示,樂齡科技的普及需政策支持。例如,東京政府補助40%安裝費用,並將數據接入地區醫療網。香港若能整合跨部門資源,或可加速實現「居家安老」願景。
這項創新反映香港安老政策正從「被動照護」轉向「主動預防」。隨著技術成熟,樂齡科技或能重塑高齡社會的生活型態,讓長者在熟悉環境中享有尊嚴與安全。真正的關鍵,在於科技能否以人為本,成為溫暖的守護者,而非冰冷的監視工具。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