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場鼹鼠的綠色偵查檔案
剛從二手店挖到絕版Converse的dude我,今天要調查的不是消費陷阱,而是更刺激的案子——香港中學生居然想把馬路變成發電廠?Seriously,這些小鬼頭比我在地下室翻找復古牛仔褲還狂!(翻開皺巴巴的筆記本)
線索一:壓電馬路與太陽能板的完美犯罪組合
這群320名「少年偵探團」提出的能量採集路面,根本是都市基建界的混搭風:壓電晶體當內襯、太陽能板當外套,活像我在二手店拼湊的層次穿搭。他們算得超精——香港道路每天被車輛碾壓540萬次*,這些「免費的腳底按摩」轉化成電力,夠點亮半個銅鑼灣的霓虹燈。最絕的是「偷電時機」:專挑水管工程時同步施工,簡直比我趁黑色星期五混在人群裡搶折扣還機智。(*數據來源:香港運輸署2023年報告)
線索二:碳足跡消失之謎
現場證據顯示,全港10%道路改造後減碳量堪比百萬棵樹。拜託,這根本是數學題陷阱!要知道香港路邊樹木總數才50萬棵*,這些孩子等於用瀝青變出兩座虛擬森林。更可疑的是「能源進口依賴症」——香港98%電力靠外地輸入**,這系統簡直像在我常去的獨立咖啡店裝太陽能板,擺明要踢館傳統電力巨頭啊!(猛灌一口冷萃咖啡)(*香港漁護署數據 環境局2022年報告)
線索三:成本與耐久的羅生門
證物A顯示壓電路面造價是普通路面的3倍,但別被嚇到——當年智慧型手機剛上市還不是貴到爆?關鍵在「納米技術強化」這招:就像我淘二手皮衣必噴的防護塗層,學生們建議用原子級材料加固,連香港巴士的瘋狂碾壓都能扛住。最狡猾的是5G監測提案,根本是學亞馬遜用大數據預測我下次會買什麼!(突然覺得被反偵查)
真相只有一個
這些穿校服的「綠色黑客」早看透都市生存法則:與其等政府慢吞吞改革,不如直接把馬路變成發電版樂高。他們甚至收買(誤)了科技公司提供測試資源,連教育局都打算把案子寫進STEM教材——這根本比我策劃黑色星期五購物路線還周詳!
朋友們,下次當你在彌敦道等紅綠燈時,記住腳下瀝青可能正偷偷發電。這群中學生證明瞭:最酷的消費不是買買買,而是把整座城市變成再生能源遊樂場。現在誰還敢說Z世代只會刷抖音?(合上筆記本,順手把咖啡杯扔進分類回收桶)
案件備註**
本案特別感謝:二手店老闆傳授的混搭哲學、西雅圖雨季訓練出的偵查耐力,以及黑色星期五教會我的成本效益分析。下回預告:追蹤「偽有機超市」的洗綠陰謀——保證比這雙50港幣淘到的Levi’s 501還勁爆。
发表回复